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关于教育的书,主要说教育是做什么?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寻找到一个答案,让教育变得更好,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好的教育!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教育,就像为人父母并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来教育父母如何做好的父母。每一件事都是需要学习来成长,通过练习来完成的更好!这本书是鲍鹏山老师有关于教育的6场系列讲座录音整理而成,以“教育六问”为基底的书籍,回望历史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时代的因材施教,到现代科技代替劳动者。对教育的解析清晰又明了,跳出惯性的思维,换另一种思路来看待教育!
第一问:教育是做什么?教育的两大使命。
教育有很多种形式,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必要的!必要的就是要从重要的里面挑选出来的。“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人为什么需要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是对人的教育。整体来说就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内在+外在)。拥有两大使命:a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这是人精神世界的进步;b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这是人物质世界的进步。没有一个人是绝对没有文化的,只有文化的高低层次不同而已。文化的载体不仅存在于书籍与制度里面,还有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可以说人人都是文化的载体,区别在于高低层次境界以及格局大小的不同。“道”在行为举止里。
人生有三个境界:①谋生,要养活自己。②谋智,认知世界。③谋道,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当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这样才会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追求精神世界,生活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技术谋生、知识谋智、价值谋道”良心也是需要被滋养的。智慧在心灵。
心智成熟的三个表现: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他人和世界③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教育有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问:教师能做什么?为师之道。
孔子是全世界“第一位老师”,孔子办的学校也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唐代韩愈说——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一个老师,圣人有很多老师。孔子的思想源自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倒推一下:周公是周朝时代礼乐文化的制定者与实践者,他当时被分封到燕地,后被长子伯禽(鲁国的开国国君)定封地为“鲁国”,所以鲁国的文化环境非常好。孔子是在基层做起的,论语里面有一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视,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周朝时期的等级制度:①天子②诸侯③卿大夫④士。孔子属于“士”级别,没有封地只有位,士的职位依靠的是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就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一样。孔子20岁的时候六艺已经非常出色,对人生透彻的领悟和理解,通达和淡定!教育不是将人培养成天才,是要让天才能够真正像天才那样成长,最终让他真正成为天才!有的人就是比我们伟大!小小少年一定先要有一个大的人生框架大志向,大理想,大心胸,然后再往里面装东西。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任何一种价值都是有边界的。
承认自己无知,不允许自己无良知!
第三问:什么才是素质?走出素质教育误区
变化气质在自求,读书学习是为提升自己的境界,改变自己的气质,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自己的心灵。孔子的因材施教,结果是每个人的个性中有魅力的那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得到了长足的发挥。中国的教化形式是读传统经典、读“四书”,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气质,都是通过学习经典培养出来的。读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通过读经才能让文化到人心中去。唤醒人内在的生命力,唤醒人自我生命的激情,然后他才会自我成长,自我完成,自我成就。从古至今,做大事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人。
知识有两个特征:一是无限的,二是很多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无用的。(在有限的人生里、面对无限的世界时,应采取理性的态度,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胜过无数琐碎的知识)知识不成体系便毫无价值,琐碎的知识会让人变得委琐,无聊的知识会让人变得无聊!人的素质不取决于他的知识面有多大,取决于它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认知力有多强!
第四问:何为经典?经典的力量。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是建立在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基础。我们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不是神,而是圣贤,这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文化的积累,在世俗教育中没有障碍,不会涉及宗教歧视与冲突。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传播和发展。如果仅仅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必读的。人之所以是人,是有灵魂,有价值观,有是非观,有善恶观的。经典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穿越时空。价值观只能认同,不能讨论。
《论语》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部有关于理想的书,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是给孩子一生的根基,让他们未来能够拥有进退有据的一本书。做人这一辈子总要读一本经典。文化归属感是安顿自己的内心。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论语里面有一颗中国心,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
论语给心灵种下一颗种子!
第五问:什么是好教材?好教材三要素。
①学习的起点不是从最低,而是从最高开始。②堆垒原理就是建筑原理,越是始者,越基础;越是基础,越要质量。文化含量的高低,关系着后来整座大厦的质量,相当于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地基做基础。③爬坡原理,要让认知不断的提升,心智不断地趋于成熟。学习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坡度越大、上升越快。学习的80分原理。讲什么,比怎么讲更重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一个心智充分发育的人,一个认知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人,他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会超乎同龄人。
好的教材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经典的汉语;总量适中,具备基本的文字鉴赏能力。4本最好的基础教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让这些书籍打底子,读诗词需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还需要发育的稍微完备一点的情感世界!书是有等级的,尽管都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有一种书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有一种书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去读的。
读经典:是建立孩子的价值观,传承文化的根基。读诗:可以拓宽孩子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