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坐制



以何种理论为准则进行批判?批判的方法如何选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不成问题,因为除了被教化的熟知的“方式”之外别无选择。如果因好奇而寻求了另外的方法,由于文化的原因仅仅浮于表面,似乎也谈不上“选择”)?

仅仅是事实的描述、情感的发泄,很容易让表述者迷失在大众的道德判断之下——无责任、承受力差、自私、无集体荣誉……如果以抽象的言语分析,并选取适合自身观点的前辈论证的结论进行强化,可能也会受到诋毁——没有相应的社会资质、没有公信力,不过是疯言疯语。

这便是“发牢骚”或者“吐槽”这样的结论的由来,这是他人或者群体在固定的道德认同上对你的的判断。但是每个个体毫无例外的都会重视,如果违抗,个体极有可能被排除在群体之外。

极端的情况下,由于认知的程度不同,当每个个体都无视他人的判断,会陷入某种自以为是的状态,如何构建和谐的群体就成了大问题。

我假定“人”之所以为“人”,虽无法改变其动物本性,不过正是意识到这点,为了与“动物”的区别,一直在寻求超越自身。假如“超越”不是幻觉,那么我们引以为豪的、与动物截然不同的便是“精神”。

理智、思维、判断力、想象力、道德、历史……所有的一切即明晰又模糊,在广袤无垠的荒原给与你希望,而你会不由自主的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盏指路明灯——这便是“超越”。

花了大量篇幅证明发表自身观点的合理性,切入正题的时候反而觉得这个话题无足轻重、太无聊了。还是稍稍表达一下自身的观点吧——毕竟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让反驳成为对等的。

“连坐”的本质就是“控制”。它的起源及发展在互联网搜索便知,知识易得。可是,它的功用也成了某种知识,因为我们欠缺跨越历史长河的共情能力。

在网上寻找相关资料时(都需付费只好作罢),发现有关于利用它管理好班级的总结,这不正暗合现在处境的企业管理理念么。引导小群体之间的价值导向,被孤立的个体多半会“悔悟”,即使“不悔改”,由于所处群体的力量,也会不得不“悔悟”,说不定真的会产生愧疚感——个人的失误让全体受罚的惭愧。如果从“公正”价值讨论……不过这里没有公正论。

既然有了“连坐”,相关的规定、规章必然是非常苛刻的。人不是机器,总存在惰性,控制一个人的惰性简单,但一个群体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出了某种问题又在容忍范围内,所谓的沟通便出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猜想这给了管理者决定一切的一种错觉、或者是加深了对权利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腐败——对沟通者的人情认可,这也是潜在的能获得的利益。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该有明确的分界线,如果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人可能会顾忌重重、寸步难移。我想,既然生活在“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是否应该与国家主流一致——以人为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孙子的正常作业于晚上9时45分完成了。还剩下班里的“连坐制”作业待完成,至少还得一个小时才能结束。 听孙子讲,老师...
    晨曦曜海阅读 2,093评论 6 48
  • 书声2019/方俊 病人家属伤害医生的事情时有发生,本质上就是犯罪成本低,伤害一个医生,枪毙他一个人远远不够给社会...
    书声2020阅读 268评论 0 0
  • 连坐这项制度,最早成文于战国时期李悝所写的《法经》,实际出现的应该更早。到了秦孝公的时候,著名的商鞅变法,则把它正...
    大左老撕阅读 546评论 0 0
  • 今天在一个学习群中看到一位家长发了条求助信息:“我儿子小学三年级,上课讲了话,是对座同学问题目。结果老师让...
    清风徐来_9efe阅读 2,111评论 0 2
  • 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一个组7个人每人罚抄五遍单词,女儿正好身为这个组的组长还和那个男孩子同桌,更逃脱不了。 前几天就...
    张崇冠阅读 889评论 1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