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打从几千年前杜康造酒开始,酒就逐渐成为了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一力追捧的事物,甚至周朝就有了“酒礼”、“酒德”、“酒祭”等。酒文化从古流传至今,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改变,但劝酒这件事,任何时候都没过气。
古代文人是劝酒爱好者,动不动就“劝君更尽一杯酒”、或者嚷嚷“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到了现代之后,大家劝酒已经不会写诗了,通常就是一句简单粗暴的话:“不喝,就是看不起我!”碍于情面,很多人明明不喜欢喝酒也只能举杯共饮,为此苦恼不已。
于是在无数“代”服务产生的今天,除了代驾、代吃、代拿快递等业务,又出现了一种“代喝酒”的服务。小编前几天刚看到一位网友吐槽,他要参加一场山东人的酒局,本来已经找好了代喝酒的人选,谁知对方听说酒局是山东人开的,立刻将他拉黑,不肯接单子。
山东人爱酒出了名,讲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水浒传》,故事地点就是山东济州一带。扯远了,话说回来,很多人面对那句“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都会无力反驳,不得已喝下杯中酒,也不知道酒桌上遇到这话该怎么办。其实,司马迁写的《史记》里倒有个答案。
这篇劝酒的例子来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是一个擅长辩论、擅长言辞的人,而齐威王想必大家很熟悉:他是《田忌赛马》的主人公之一,当初孙膑被庞涓陷害,逃到齐国寻求发展的时候,在位的齐王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在位早期,特别喜欢举办那种彻夜狂欢,酒水畅饮的宴会。有一次,南方的楚国仗着自身国力强盛,发兵攻打齐国,齐威王没有把握抵抗,就派淳于髡去跟赵国求救。淳于髡口才好,说得赵王帮忙吓退了楚军。齐威王一高兴,就按照老例子在宫中举办通宵宴会。
齐威王爱喝酒,宴会桌上摆得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美酒。他一个劲儿地劝淳于髡喝,因为淳于髡是这场宴会的主角,立了功的功臣。淳于髡看齐威王这么迷恋酒,有心劝他改掉这个毛病,于是装成喝醉的样子,摇摇晃晃。齐威王笑了:“先生,你才喝这么点就醉了?我不信。”
淳于髡抓住机会,立刻回答:“大王,我这个酒量是不一定的,要是你赏酒给我喝,我不敢不喝,因为精神紧张,只喝那么一点儿就会醉。可要是去参加乡间集会,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那我心情放松了,就可以喝得多一些,并且不容易醉。”
“不过,每次碰到这种集会,大家都喝高了,就容易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失了礼数让人嘲笑。所以我一般会克制自己,因为我不想出丑啊!大王,我觉得你也不想出丑吧!”这番话说下来,齐威王心服口服,从此他改掉了爱开宴会、爱喝酒、爱劝酒的习惯。
淳于髡的做法等于先装醉,装醉不成功,就开始诉苦,诉苦还不算,还要顺便踩住对方在意的点,让他不得不放弃劝酒。其实民间也有很多对付劝酒者的名句流传: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人在江湖走,不能多喝酒。说来说去,无非是打嘴仗,拼口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