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的学问(六)记忆与注意的训练
孩子们初入小学,懵懵懂懂。“记不住”和“注意力不集中”几乎是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听到的,对孩子最多的负面评价。而社会上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这些年出现了许多增强记忆力和训练注意力的各种产品,从营养品到培训课程,甚至是药品和疗法,层出不穷,着实敲去了家长们不少的银子,而效果却似乎并不理想。同时,因为这些问题影响学习成绩,引起家长和老师的焦虑,是最直接的痛苦来源,往往弄得家里作业时间和考试前后鸡飞狗跳,搞得孩子压力也很大。家长们搞不清这孩子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总之就是老得人提醒和监督,累得大人要吐血。
通常,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引起神经系统发育不良,造成记忆和注意缺陷的儿童,在人群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可是为什么如今那么多孩子都被大人怀疑记忆力和注意力有问题呢?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在深入学校跟踪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孩子并没有真正的记忆和注意缺陷。于是我们针对一些家庭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调查访谈,发现,这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孩子,在之前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了调动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互动形式,或者说游戏活动。
具体来说,我们注意到和记住某件事,有的时候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并没有进行特别的计划和努力,比方说遇到某个模样很特别的人,或者吃到了特别难吃的东西,我们很自然就会注意到并且记住,以后见到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也就是说,我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认为自己有必要把某件事或者某个信息记住,所以会有意地进行注意,再用某种方法把它记住,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来。
显然,许多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并非无法注意和记住东西,而是在监控自己记住信息和调用信息的时候,缺乏好习惯和好方法。他们可以记住自己喜欢的玩具、动画片和好吃的,可以回到家模仿老师怎样上课、同学怎样开玩笑,但是常常忘了老师留了哪些作业,记不住刚学会的生字,听写的时候想不起来是哪个字,长什么样。于是我们大人往往都是气得不行,认为是孩子不用心,因为督促是管用的,但要命的是,不督促就乱七八糟了。这样说虽然有道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着实还是有点冤,因为是我们没有让孩子从小有机会,在生活点滴中养成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的习惯和方法。那么我们是怎样剥夺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的呢?当然,就是包办代替,是把孩子当成小宠物,只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让他承担事情,用成堆的玩具吸引他,哄着他,缺少实质性的交流互动,缺乏自主的思考和行动,听任大人的安排……
好了,我们还是说一说在生活里都有哪些机会可以训练孩子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吧。
比方说,做饭的时候,给孩子一个任务,帮妈妈去冰箱拿两颗鸡蛋,外加一块姜,和番茄酱。那么孩子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记住这三样东西,到冰箱里去找到它们,如数拿给你。也许,他会忘记其中的一件,不要紧,再去拿一趟,下次他就会努力地记住,因为他非常喜欢给妈妈帮忙,这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有用。
在前一篇认字游戏的文章中,我们还推荐过查找站点,记住在哪里下车的游戏,这也是注意和记忆的游戏。你们在出行的时候可以经常用起来,从哪里上车,从哪里倒车,从哪里下车,那些站都是什么站,请孩子帮助你记住。你甚至可以拿出一些时间故意坐过了站,于是你们“不得不”返回来,或者找其他路线,这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把那些站名都记住。
记得在我的儿子2-3岁的时候,带着他开车出门,有时候爸爸犯迷糊,不能确定是不是上次走过的那条路,就念叨出来,这时候儿子会冒出一些提示,确认就是上次的那条路,爸爸就很夸张地惊叹:“儿子!你是怎么记住的呀?你真是太牛了!”这便让小家伙喜欢上记东西,努力地想办法记住,他觉得记住信息很有用,很神气。果然,经常这样玩儿,养成了习惯,出门就靠他了。
家里家庭成员多,还可以让孩子传话,爷爷要修理家具,请孩子去爸爸那里要螺丝钉、螺丝刀、万能胶、扳子、钳子、卷尺……,故意一次多说几个项目,还要要求型号,他就会努力多记,省得来回跑很多次。你们还可以在出门郊游之前,列出要带的东西,于是需要到超市去采购,这会是很长的一个清单,孩子就会努力地记住,再到超市去找,不断清点是不是买全了,还差什么,不要落下,这样反复检查,也帮助孩子锻炼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家人之间互相留字条,为了别忘记某件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当成游戏来玩儿。你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和孩子玩儿一种记字的游戏:记住一个字,马上盖住,试试看能不能写出来,写出来再对照一下,看看哪里错了,再盖住,再试试能不能写对。记住,一定要开心地玩儿着练习,你也写,说不定,你还会写错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开发出来进行注意和记忆的练习,孩子在完成实际任务的情况下,会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努力,想办法进行注意和记忆,最终养成好习惯,掌握好方法,这样,他在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有困难了。同时,我们也能够理解,学校里的学习任务,反过来训练的也是孩子注意信息和记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调用自己的注意和记忆,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是那句话,教育不能离开生活,那么,孩子就不要离开生活,否则,你很难避免养出“笨”孩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