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出结论,我觉得,“自律”“律他”等约束,是伪命题。我靠自律戒酒很多次,一次没成;抛掉自律概念后,戒酒成功了。如果你也在靠自律维持些什么习惯,可供参考。
先说一下我和酒的经历。本人现在23岁,本科时很喜欢去做很多事,而且本人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希望把所有事都做的尽善尽美。大一下学期,想了一个项目,带队进行社会实践,白天事务太多,晚上睡不安稳,听说喝酒有用,就开始喝酒。确实有用,喝了之后睡得很安稳。社会实践结束后,其他事又来了,但我还是处理不了,于是继续喝。山东人体质&家族遗传,酒量越来越大,大二寒假就能喝一斤半53°,但对身体的一些伤害也开始显现。于是就有了戒酒的想法。
自律实践多次,无一成功。跟很多人一样,第一次戒酒,限制自己滴酒不沾,并给自己计数,马上失败;第二次第三次,允许定期少喝一点,马上再度失败;后来尝试各种替代饮料之类的,然后当然结果还是失败。
这就跟精神分裂跟自己对话一样:
A:你不要喝了
B:不,我想喝
A:喝酒对身体有害的
B:我知道,可我还是想喝
……
从今年5月开始吧,突然对一系列问题很好奇,再度精神分裂式地对话了起来:
A:喝酒对我身体有害,按理讲我的身体应该会排斥它啊,可我为什么总想喝酒呢?
B:这说明酒除了带给你伤害之外,还带来了你感觉上好的东西。
A:佐以食物的快乐?
B:倒不见得,其他饮料也具备这个功能。
A:那就是酒精特有的作用——能让人喝醉
B:喝醉了为什么感觉还好呢?
A:喝醉了我就不用管那一大坨乱七八糟的事了,能睡个好觉了呀
B:那要是事情井然有序,可以一件一件完成,你还愿意喝醉吗?
A:那我自然没必要喝醉了
B:那对付“乱七八糟”有两种方式,一种像现在一样逃避,然后逃避完了还得面对;另一种,你用工具管理下事务不就好了
所以,当时我想明白了一个事:我的本质需求并不是喝酒,而是不知道怎样应付多而杂的事,喝酒只是我逃避这些的一种方式而已;但是我之前所有的戒酒行为都集中在这个作为表象的方式上了,并没有触及到我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不能去根。
因而,那之后,我学习了一些事务管理软件,事情不再杂乱,我也就很愿意把它们一个个勾掉了。从结果上看,两个多月了,期间没有任何想喝酒的欲望。
回到正题——我觉得自律,乃至于律他,都是伪命题。一般意义上的自律或是律他等的约束,是指克制相应的负面行为,比如我要克制自己喝酒的量,家长要约束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老婆要约束老公出门打麻将等,于是就有了“可是我想喝”“不行,我就要玩”“我就要去”等等对抗性的场面。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认为是注重形式而忽略实际了。还是以上面三个例子,我喝酒是因为我有“不能解决杂乱事务”的需求,孩子玩游戏是因为他有“在学习之余娱乐”的需求,老公出门打麻将可能是有“工作之外释放压力”的需求;但是,我们日常做的“自律”或是“律他”等行为,几乎全都忽略了这种行为习惯背后的实质需求。那,解决不了根本上的问题,死灰复燃不就是一种必然嘛。
所以我觉得,当我们想要让自己或是自己戒除某种行为时,应当从“需求”根本上入手;当需求得以以其他方式满足时,所谓“恶习”也将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比如说我引入事务管理软件,解决“不能解决杂乱事务”的需求;比如说带孩子去做他喜欢做,家长也觉得健康的娱乐活动(其实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是家长偷懒的结果),解决“学习之余娱乐”的需求;比如说老婆也可以给老公设计个释放压力的活动,比如一块去健身散步之类的。
一点拙见,可供参考。
新人,以后会分享一些所思所得,欢迎关注哈;不关注也没事,有缘自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