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这个提议真好!行走可能只是皮囊,也可能只是思想的,也可能是皮囊和思维一起。已经从教二十几年,我会不时地扪心自问:我做老师的路上在一直走吗?我在不断地前行吗?也许有过,但不持续,这就不是行走!文质老师说: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遇到一起出发的人。是的,之于我,教育写作研修班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我在时间的长河里漫无目地走了四十几年才遇见,并且也实属幸运。研修课可以无限次回放,不知道自己会反复看几回,我只知道跟直播时激动不已,但什么也不敢写,第二次再听才略写一二,而且应该有系列1、2、3、……因为再一次听课后,想写的太多、想说的太多, 感受也愈加强烈和深刻,再一次回看复习研修课,依然觉得是教育的盛典,思维、思想、方法的盛宴。
五场学习讲座:张文质《我从26年教育写作中归纳出来的六个关键词》和《新手如何写成一本书》、李晓霞《如何出版一本富有生命气息的书》、吴昕孺《写作从阅读开始》、孙明霞《基于教育实践的主题写作》
四次学习分享:普利辉《出书,让我从一个奔跑者成长为一个飞翔者》、华玉凤《从37年班主任生涯中长出来的书》、皮孟玲《从一个校长的碎碎念到一本教育著作》、陈志红《一本书的炼就与生成》
五个写作论坛:《教育写作与生命体验》、《从教师视角谈写作的困惑和解决方案》、《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主题》、《教育写作共同体的创建》、《我的写作规划》
我又一次一个字一个字的记下每一位老师的名字,一个字一个字打下每一次活动的名称,依然不是为了凑日更的次数,而是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又一次记清每一位老师的名字,回想他们的思想和言语,他们的想与说有我要学习的教育智慧和领悟高度;以这种方式更好的理解记忆关于教育、关于教学、关于写作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各位教育大咖的倾囊相授,谆谆教导,言传身教,让我为这一份教育的公德心感动和感激!今天特别谈及孙明霞老师还有她的《基于教育实践的主题写作》。
说出“孙明霞”三个字我就会倍感亲切。孙老师是我教育路上真正的引领者 ,是我今年暑假最美好的遇见,说她是我的师傅,其实有些心虚,我应该是孙老师资质最浅的学生,(收徒日期2022年6月28日)有人说;你遇见一个人,就会爱上她,你遇见她的书 ,也会爱上她。这个暑假我遇见了很多这样的人,而孙老师是我教育路上那个“最重要的他人”。一头长长的秀发, 一袭飘逸的碎花或一色长裙,配搭简约大方的西服小衫,不变的是样式,变化的是花色。这就是她定格在我心中的美好。碎花或一色长裙彰显她的随意与洒脱,西装小衫又表明她的严肃与严谨,一头浓密的乌发说明她是一个纯粹的人,孙老师说她是一个单纯的人,我会积极地点头:“嗯,嗯!”我成了孙老师忠实的粉丝,并且是骨灰级的铁粉。原本追星是我学生做的事情,在我心中是幼稚的行为,但在这个暑假,我也追星了,追的是教师明星!孙老师之于我 ,就是一本教育的教科书;是教育界的励志传奇,是我教学课堂的标杆。在她这儿有的是温儒尔雅,淡然如菊,没有侃侃而谈的理论,没有不停不休的说教,没有高呼大喊的号召。有的是她兢兢业业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教育记录和丰富深刻的教育反思,有的是对教育的执念和对思想的追随。因为她,我开始思考:高中的物理我应该给学生呈现怎样的课堂?我的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去想方设法地备好一节高中物理课?怎样去因人而异地去设计作业?并且孙老师用她的工作事实和教学事迹告诉我:原来,老师可以做成这个样子。
孙老师的《基于教育实践的主题写作》中有两个关键词“教育实践”和“主题写作“,无论是教育实践还是主题写作,都应是教师的实际行动,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孙老师把好握教育的脉搏后做出的时代引领,给我们一线教师抛出的两个教育命题。怎样把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根植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或学科课堂中?提高教育实践的高效性和实效性;怎样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的通道去观察、思考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意义?怎样遵循生命的规律去呵护生命的成长 ?并把它记录下来,凝炼成生命叙事,分享给他人,警示着自己。张文质老师说:“教师是一个矛盾、复杂而又丰富的职业。”原来仅仅体会到它的矛盾和复杂 ,但没有意识到它的丰富。孙老师曾和我说:“你们教高中,课程深刻了很多,孩子们也更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应该有更多精彩的课堂瞬间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不用心记录下来作为素材去研究教学,实在可惜!”现在我也深刻的意识到教学工作需要躬身实践,深度思考。
孙老师整堂报告摆事实,讲道理, 现身说法,从自己扎实的教育实践讲起 ,手把手的传授怎样记录课堂教学 ,工作日常,家校共育,校园故事,学习随笔,读书感悟,记然后反思,改进教学,提升自我。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孙老师的求真求实的课堂,一段段文字记录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叙事。孙老师的呈现真实,叙事真切,归纳到位,说理透彻,我心悦诚服。乍看孙老师走过的路似乎平淡、平实、平静,但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实则是一个平静下孕育波涛,转平实为神奇的过程—“书是自然长出来的”,用孙老师自己的话说“书是怎样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这儿的“泥土”应该是扎实而宽广的教育实践。
遇见孙老师,听到那句灵魂拷问:“你们有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没有想过教研?”像是黑暗遇见了光明,迷茫遇见了清醒,迷途中有了指路灯。不记得哪位老师说过:“如果教学是过日子,那教研就是过好日子。如果教学是物质生活,那教研就是品质生活。”我很想在平淡的生活中撒点盐,一眼见到底的工作中添些精彩,不想把教学做成了体力活,搬砖工,而应该呈现灵性和智慧。原来觉得晋了高级,就无所事事,现在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需要读的书还很多,无关职称,无关薪资,只为初心。
《基于教育实践的主题写作》铭记:生命叙事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跟着名师走自己的路,在教学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