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中如是说到,传播学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注重其“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内涵。《传播学是什么》旨在将学术化的各种论点转变为普及读物,“普及传播学知识”亦是陈力丹教授的夙愿,在我读完前两章的内容后,感觉本书的目的已然实现。
施拉姆谈“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不断延伸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信息渠道”,传播无处不在,从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学会说话、能够思考的沟通,甚至做梦也是一种传播的方式。或是自言自语,或是铺天盖地地接受新闻,信息传播渗透到我们的一切活动中,进而成为社会关系的粘合剂,亦是社会得以运转的粘合剂。传播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但又像一个十字路口,许多人匆匆走过,却没有停下步伐,这也给我们带来思考,对传播学的学习应用综合知识,使之在社会发展中得以研究。由于现今学习的知识比较散漫,故用整体性的思维来考虑,更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思维结构以及颇具思辨性的想法。
传播过程正如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双向、共享意义,需要信息的发出和接受两方,才是正真意义上的传播行为。传播学中的信息也不仅局限于音讯、消息,他所强调的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对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知识则是所接受的信息,经过消化理解后,内化到每个人的脑海中。信息与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引申到两人之间产生明确的信息需求,双方的信息传播得以深化。
符号,则是一种媒介,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正如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传播媒介,他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不会由于新的媒介形态而被否定,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创造,语言媒介逐渐发展成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抛却符号、媒介单一具象化的特质外,在当代多种媒介形态呈现融合趋势时,他自身也是一种社会环境,并且创造着新的社会环境,无形中改变着社会的结构,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传播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有适应性的系统”,故而对传播学三个学派的研究也应以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和对待,学习过程中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国现今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大多以经验—功能学派理论的探讨,其他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仍处于边缘地带。书中作者陈力丹对三大理论学派的介绍讲解,不仅拘泥于繁荣枯燥的理论术语,而是贯穿相应的例子,在实例中对不同的学派讲解,三大学派的基本特征、研究核心、视角等都得到了清楚的说明。
传播关系在本书中不仅是一个社会关系,是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方式,亦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即使仅仅读了本书的前两章,但是书本通俗易懂的文字,理论与实例结合的讲述语言,无论是对专业学者来说,还是对传播学感兴趣的入门者来说,都是能够让大家即时理解的。但不可否认的缺点是,由于作者旨在让读者都理解,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大多浅尝辄止,整体的感觉太杂、太细、太束缚,所讲述的内容大多呈点状,对于整体的梳理不利于呈线或面妆,这也不便于我们对书中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希望这一感受能在读完整本书后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