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特别燥热,工作也十分忙碌,个人发展共读会的读写进程并不是很顺利,书只读了一本半,卡也只写了24张,且质量并不是很满意,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卡,思考能力没有什么提升,回想起来多少有点挫败吧!
六月的共读书目是沃伦·贝格尔的《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忙着解决问题的人:忙着学习、忙着工作、忙着结婚买房,忙着养育孩子……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整个人都是蒙的,没反应过来为什么要学习提问,生活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干就对了。可是一边看书听课,一边却开始反思我们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只追寻答案不知道提问的人,原来我们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从牢骚满腹的评判思维到静心思考的提问思维,原来重要的不是从怎么做开始,而是从思考事情的本质开始!
古典老师在导读课上提问:“如果人生是一场热烈又独特的冒险,那么你未来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实在令人心动,可是我们已经被蝇营狗苟的现实生活捆绑太久了,怎样从习惯性循规蹈矩找答案而非提问的认知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却是一大挑战。借助共读会整理的看透本质的问题清单,从提出问题、挖掘本质到创造可能再到推动执行,一步一步学习提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就是脑子一时半会还转不过弯来,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所以还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进行提问训练。
六月份还看了塔勒布的半本《反脆弱》,第一次接触这种哲学、经济类书籍,很感兴趣。但实在惭愧,懈怠的人,喜欢用工作忙找借口,而我正是这样的人,不够自律,又总是不太科学地安排时间,所以本来计划看完的书没看完,只能推迟到七月份。
看了一下,居然也写了10张卡,说明的确喜欢这本书,也许是想细嚼慢咽吧!作品的副标题是《反脆弱:从不确定中获益》,这的确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那什么是反脆弱呢?形象地解释一下,一个玻璃球掉地上被摔得粉碎,这叫脆弱;一个铁球掉地上毫发无损这叫强固;而一个塑料球掉地上反而弹得很高这就叫反脆弱。脆弱喜欢安稳,强固不在意外在环境、反脆弱从混乱中成长。也就说,风险越大损害越大就是脆弱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多就是反脆弱的。原来经济学原理也可以用这么简单的现象来诠释。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在面对风险、波动、压力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加大获益的可能。我喜欢塔勒布幽默毒舌的风格,他用生动翔实地语言给我们解读为什么反脆弱才是真实世界的底层逻辑,毫不留情地揭露反脆弱视角下现代化的骗局,用几个关键词告诉我们怎样在风险重重、黑天鹅频出的不确定现实中培养反脆弱的能力,比如用杠铃策略打造不确定的收益系统;用选择性培养做出正确选择的权力等等。看书看得人大呼过瘾,听课听得人热血沸腾,原来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无力应对,找到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了解我们的边界,知道可能性,才有试错的勇气,当我们专注于行动和选择,相信未来的路一定越走越宽。
六月再见!七月你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