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不立
最近的自己有些焦虑。
这焦虑是全方位的,既有关于感情的,也有关于事业的。我知道,快30岁了,不应该有这样的情况,这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些可耻的,正所谓,30而立。你都快三十了,还在胡思乱想?
你怎么还立不起来?你还不结婚?
你是不是有病?!
我没病,我也想立起来,没有立起来,没有结婚,没有娃,与人民为敌的pressure老大了。
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结婚率应该过了80%。大学同学,结婚率估计也过了60%。落到这两个群体,不及格无疑。东北的数据是来的保守,但东北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啊。
我目前的表现数据,只能在MBA同学里勉强存活。但MBA同学又不具备参考性,因为太多元了。如果以这个样本做参考,30不立也没啥。“大器晚成”,这个圈子都这么说。
是啊,圈子太多了,就是因为站在很多圈子的叠加中,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圈子。这里的圈子不是社交圈,是指人生圈。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各种人生圈的叠加,交集和离散。(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拧巴感,是件幸福的事)
利好的是,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我的微信圈正在升级。这不是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料”,而是大家都在往“有料”的朋友圈迈进。
有点儿扯远了,大家的微信圈跟你三十不立有什么关系?
其实没啥关系,我就是吐吐槽...
三个问题
回到严肃的,三十不立的话题。
时代青年们处在激荡变化的时代,一旦这种激荡被感受或经历,就会发现定位自己不容易。
我几乎可以认定,以下这些问题绝对是billion dollar question
1. 怎样认清自己?
2. 怎样划分周遭的圈子?
3. (在认识自己和圈子之后) 如何勇于创造更好的生活?
第三个子问题,最少值0.5 billion,美刀。
对于我自己,隐约有了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但第三个子问题,总是困扰着我。
1. 怎样认清自己?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的平凡体现在,不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挺优秀,了解我的人都催着我结婚——小心最后没人嫁你。我的平凡还体现在,我读书读到了快三十,我的学识好多都在朋友圈里。但我却想拥有不平凡的人生。我坚信达尔文主义中的一部分:进化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人的选择力量无穷;进化角度上,万物拥有相似概率,一生可以平淡地活,也可以浓缩地活。
2. 怎样划分周遭的圈子?80%以上打微信电话的,因为把控沟通效率;50%以上用微信语音留言的,因为不方便打字;微信打字。我介于留言和打字之间。
3. (在认识自己和圈子之后)如何勇于创造更好的生活?” 跟更能折腾的人共事;向在世或去世的思想学习;经营自己的健康和爱好;创造和分享highlight;其他等待发现的能量源。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解答前两个问题,执念于破解了前两个问题,就可以清楚地定位自己和现实的关系,并且破解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但效果不理想,因为他人的经验定义出的自己,往往是不准确的,除非你不在乎自己的生活被创造。
慢慢地,我发现先解答第三个问题,更具有成效,因为前两个问题更加复杂和多变,他们代表某种个人的,独有的常态的定义。这些定义是来源于个人独有的洞察和凝结,他们不可复制,只能来源于个人探索之后的反馈。
轻视了第三个问题,就会影响解答前两个问题,并阻碍自己三十岁立起来。
如果前两个问题解答得不好,坚持要立起来,可能立的很不满足。
三十而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三十而立,跟婚姻及社会责任没有太多关系,反倒更多地指品性的成熟。
我的三十而立,要三十而变。
要学着放弃寻找宏伟的叙事,而是去创造点滴的精彩,最后让点滴汇聚。接受自己的平凡,并构建自己的不凡之处。要激发对人的兴趣,把想法付诸于影响。要理解责任和自由的两面性。
要持续奔跑,以期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