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个人主义这个观念其实非常奇怪。它假设,现有单独的个体,然后个体组成了社会,社会又造就了国家。但这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和认知。
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来就不存在单独生活的个体。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邻里、社区以及更大的共同体中。比如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知道我家里人是谁,知道自己是隔壁老王的邻居,知道自己是学校里哪个班级的成员。可能要到十几岁才会想到,我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对每个人来说,群体当然是在在个体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个人也总是在社会关系中成长的。所以社群主义的观点似乎才更符合现实,明明是社会构成/塑造了个体,而不是个人形成了社会。
如果社群主义的批评击中了要害,如果所谓“原子化的个人”观念根本是虚构的,却成为自由主义的基础,那么整个自由主义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不可靠的沙滩上的,随时可能轰然坍塌。
但实际上,自由主义的理论真实反映了现实,所谓“孤立的自我”确实存在。他们并不是脱离社会的群在,而恰恰是被现在这个社会所塑造,现代社会已经改变了,正是这种新型的社会造就了“孤立的个体”和“孤独的自我”。
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的社会形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的“流动性”,总是在不停地流动和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地理上的流动。
这个很好理解,人们可以自由地迁徙,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居住地。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流动甚至可以突破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这种地理上的流动性必然使人们对居住地的感觉大为削弱,对单一个故乡和忠诚被淡化,代之以对“外面的世界”的新探索。
2. 社会身份的流动。
人们的社会身份(收入,教育和社会等级)越来越有可能与他们的父辈们相左,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大程度上过着和父辈们相当不同的生活。这就意味对社群的信仰和习俗的传承不再是确定的。
3. 婚姻关系的流动。
现代社会的分居、离异和再婚比例比传统社会高得多,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由于家庭是个人的第一个社群,所以这种流动性必定具有反社群主义的后果。
4. 政治归属感的流动。
随着居住地、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身份对形成个人认同所起的作用日益减小,人们对领导、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忠诚度似乎也在急剧下降。
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可以随时加入各种不同的社群(比如,跑步俱乐部,读书会,公益组织等等),也可以随时退出。
现代社会永远都在运动之中,个人也随着这种流动被重塑。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那种孤立的、近乎原子化的自我,是被现代社会塑造出来的,原子化的个体也是必然的结果。这种自我观念反应了自由流动社会的现实,它从根本上失去了确定性和统一性。个人不得不随时随地重新创造和定义自己。这是更多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代价”。
在人们享受现代社会流动性带来的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个体的忧伤、失落、孤独和虚无感也如影随形,所以群体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不会消失。
所以文明的起源都是群体主义的。在传统社会中看,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个人与特定群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我们都是先诞生在一个社群中,对自己的理解都是从“我是家族的一员开始的”,并最终依附于一个特定的地方社群。所以人们常说,个人与家庭、故乡是血肉相连的。
但在高度流动性的现代社会,个人总是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特定的地方性社群,这并不会让你变成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体,因为你总是可以进入新的社群。但最终你会发现,真相血肉相连的,只是你和你自己。
至此,每个人,也被动地成为原子化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