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翻转的结局。但,有一幕幕的回忆,有一丝丝的怀念,有一阵阵或伤感或甜美的情绪。从八零那个年代走过,我们都会有一个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于童的三叔,于成江可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大厨。不过说是大厨可不像现在这种在什么什么名校进修过,或是在哪个大酒店里呆过的。那时候可没听说过什么厨师学校,农村更是没有听说过什么大酒店。三叔的手艺完全是自学加常年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是越来越好,农村的日子虽然还没有什么大飞跃的变化,但也是在一年一年的改善。
要是从那时再往前推个六七年,日子过得可就紧巴多了,正常的衣食都有点儿顾上过来。要是赶上个什么婚嫁,可就麻烦了,大部分可就不敢太声张了,只是近边的亲戚加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吃上一顿饭也就完了,可不敢大操大办的,那时候条件太太有限了。就算这样,也只能是粗茶淡饭的吃上一顿而已,来吃席的人,实际上没有一个是奔着这席来的。
可这几年就已经不一样了,条件的确是好了,也都放开了手脚去干活,来钱的道也多了,家里有个什么大事小情也都舍得投入了。婚丧嫁娶在从前都是小打小闹,到了现在是大操大办了,而且这种风气是年甚一年,愈演愈烈,一些早些富起来的、一些看似很有钱的人家甚至开始了攀比之风。也是在这种的风气下,于成江慢慢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厨。大操大办风行,可是不管是大操还是大办,操办的都是酒席,操办下来重点还是看这家的菜好不好,那家的菜香不香,所以这大操大办的重点是要有个好厨子。可那时是找不到一个什么像样的厨师的,尤其是在农村,要是赶上谁家有酒席宴请了,也就在家人或屯子这个圈子里看谁的饭菜做的好做的香,就叫过去上灶了。于成江也许真的在这方面的天赋,从小的时候只要他一沾锅灶,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具,他做的就是比别人的好吃,哪怕只是贴个大饼子。别人也都觉很奇怪,说是不是他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啊,可是大家看他做饭做菜,也跟自己没什么不同,就更是疑惑不解了。所以,因为有这一手的天赋,于成江也渐渐地在亲戚和屯邻里出了名。
据屯子的人说,当年于成江把三婶儿娶到家里来,也是拜了他这个手艺所赐。说相亲那天,他主动下厨房,给未来的老丈人炒了几个好菜,再加上几盅小烧,结果给未来的老丈人给吃美了,便非常痛快的把闺女嫁过来了。这样一来,于童三叔于成江的名声更是大振,这本屯外屯的,亲戚朋友的家里有个什么操办酒席的,就都来找于成江。刚开始的时候,只是附近的几个屯子,近边的亲戚朋友们。可于成江的手艺的确是很好,再加上是这活干多了,也摸出门道来,于成江不仅会把饭菜做得喷香,而且还会根据操办酒席家里的情况,和酒席的情况安排菜种和菜样,而且总能让主人们很是满意,吃客们也是很满意。有了好手艺就架不住大家传了,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十里八村的都知道了于家沟有个于成江有把子好厨师的手艺。
于是,于成江的名声是越来越大,请他安排酒席上灶的人家就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跟赶场子似的要去两三家。所以,于成江就成了“大牌”,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白干活了。他说这可是手艺呀,手艺是要拿出来卖的,以前亲戚朋友们请去上灶都是面子上的事儿,人家有心给钱,自己也不能要。可现在就不同了,很多都是连听都没听过的人家,是不能白干活的,便根据酒席的情况收一些钱。于成江的手艺好,大家付点儿钱也都没有意见,请酒席可是好事,找个好师傅把这事张罗的好一些,花点儿钱又怕什么呢,有时候碰到那个大方的人家还能多给点儿呢。
再往后,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于成江的价码也跟着水涨船高,涨了几次价钱。虽然屯里的人见识不多,但屯子的事儿都是明白的,大家的生活在变好,人家于成江这手艺涨点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所以虽然于成江涨了几次价,但一点儿也没有影响他的生意。也是因此,这些年屯子里的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可就人家于成江没有出去,凭这个厨师的手艺一点儿也不比别人挣的少,赶上了活多,可能大家还挣不过他呢,而且这事儿还自由了许多,也不用别人管着,也不用看别人的脸子,这也让好多人给羡慕坏了。这次媳妇家那边有结婚的喜事,本来于成江也是上灶的第一人选,可是哪里知道好事成双了,老妹子生了个大儿子,所以只能兵分两路,那边再另找人起灶吧。
所以,在今天他是责无旁贷了,站起身来,习惯性的把衣服袖子往上一挽,就到外屋去了。
“张林,那也别让三哥一个人忙活,你也去帮帮忙,看三哥有什么找不到的!”于成艳冲着刚坐稳了一点儿的张林说。
“好的!”张林又从板凳上站了起来,跟着于成江出到外屋去了。
“于成海,今天是老爷们儿干活的日子,去你给三哥抱个柴禾,烧个火啥的,我们姐们儿在屋里唠会嗑!”于童的老婶儿一看当哥的和做妹夫的都出去外屋干活去了,就冲着于成海说。
于成海先是一楞,然后就反应了过来,说:“行——,今天就看我老妹子的面子,也让你们这帮老娘儿们解放一把!”于成海笑不滋儿的站起身,也出去到外屋去了。
女人们对于成海的话很是不屑,便看着于成海出去的背景训斥了他几句。之后,就又把话题归到孩子和生孩子的话题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