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的天津,万名跑者的脚步声如潮水般涌动。在老家甘肃的晨光里,我和爱人穿上跑鞋,脚步轻轻叩击着东湖的土地。
此刻,远在天津的儿子,正站在起点线的浪潮中央,即将开启他的又一场马拉松征途。
我的心湖泛起微澜:工作如蛛网般缠绕的他,跑量略显单薄,只愿他平安抵达终点,便是最大的慰藉。
我们一家三口曾三次并肩奔跑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彼此的呼吸与步伐交织成最温暖的旋律。
那些清晨或正午的赛道上,我们相互扶持,分享着一路上的汗水与欢笑,见证着彼此在坚持中超越自我的模样。
跑道,早已成为我们家庭记忆中最坚韧也最柔软的纽带。
儿子开车去天津的路途并不顺畅,直至傍晚六点半才抵达。他发来的照片里,那瓶速效救心丸在参赛包中格外醒目,组委会的细心提示也映入眼帘:“前半程天食补给心里有底,后半程掌控配速刷新PB!”
我凝视着这些细节,心中百感交集。
跑步,何尝不是一场微缩的人生?补给与提示是旅途中的善意馈赠,而如何把握自己的节奏,才是灵魂深处需要作答的课题。
我回复他:“安全完赛即可,不必追逐配速与名次,参与本身,便是凯旋。”
十月二十六日清晨七点半,发令枪声划破长空,儿子的脚步也随之落下。他跑得从容而松弛,镜头与文字织就的风景在他身边流淌。
路过南开中学时,他发来短视频,风声与脚步声的和鸣中,仿佛有无数细碎的回忆在闪动。那一年,升高三的他,刚从北京潞河中学转学至此。
面对天津迥异的高考大纲与各地汇聚的佼佼者,一年的时光,是追赶,是适应,更是沉默的、咬紧牙关的砥砺。
正如村上春树在《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中所写:“痛苦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转学的挑战、高三的压力,是他主动选择的“磨难”,而这条马拉松的跑道,亦是他选择的一场自我对话。
我和爱人在甘肃老家的东湖,伴着晨曦奔跑。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对儿子的隔空陪伴中。
赛道内外,我们以各自的方式,共同丈量着这一天的长度与深度。手机屏幕亮了又暗,时间在焦灼与期盼中悄然滑过。
当儿子在十一点五十分发来“安全完赛”的消息时,我悬着的心终于如归巢的倦鸟,轻轻落下。
我和他父亲纷纷送上祝福,祝贺他跨越了又一段征程。但他却觉得,这一次的奔跑,远不如之前在海淀马拉松那般轻盈自如。
我深知,每个跑者心中都有一把无形的尺,丈量着自己的状态与极限。然而,真正的跑步,真正的生命之旅,从来不是为了在比较中胜出,而是为了在坚持中认识更深刻的自己。
我告诉他:“无论配速几何,站上跑道已是英雄。你在忙碌的工作中,仍能坚持奔跑,挑战自我的边界,这已经让我们无比欣慰。”
跑步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如何永远领先,而是如何在疲惫与困境中,依然选择迈出下一步,依然保有内心的火焰与星光。
如乔治·希恩所言:“跑步是孤独的竞技,但你内心永远有一个声音在为你呐喊。”
跑道无尽,人生如斯。我们一家三口,是跑友,更是彼此生命长跑中最忠实的守望者。儿子在天津的赛道上,奔跑过风景,也回溯了那段用汗水浸泡的青春。
我和爱人在甘肃的晨光里,用脚步呼应着他的征程,也用沉默的陪伴,诉说着父母心底最深沉的自豪与牵挂。
我们各自在不同的空间里奔跑,却共享着同一份关于坚持、关于爱、关于生命的纯粹信念。
每一次起跑,都是对惰性的告别;每一次坚持,都是对自我的重塑。
马拉松的里程终有尽头,但生命这场永无止境的奔跑,我们该如何去征服?
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里——不苛求完美,不畏惧艰难,只是专注地、真诚地、充满感激地,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段。
在人生的马拉松里,你我皆是奔跑的星辰。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那份执着向前的光芒;不是瞬间的辉煌,而是长久奔跑中,内心永不熄灭的热爱与自由。
如赫尔曼·黑塞所感叹:“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恰恰不是终点,而是那漫长的、默默奋斗的征程本身。”
那些挣扎与汗水的痕迹,终将沉淀为灵魂深处最闪亮的星轨,指引我们,在无尽的长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