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刘禹锡
中唐诗人刘禹锡,年轻时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入御史台,又在同一年因为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酿成“八司马事件”,同时被贬谪出京。十年后返京,写了一首桃花诗: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讽喻当朝权贵,得罪宰相武元衡,再次被踢出京城。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然后他跑到十三年前的玄都观,又写了一首桃花诗: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可以想见他在二十三年后的得意心情,终于熬死了那些对付他的人。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典型的政治不成熟,但是他就是这么个性情中人,才高、全然不在乎功名利禄,却又一直在官场打滚,抽空还发掘了竹枝词,成为一代“诗豪”。
从刘禹锡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低沉、丧气的句子,就算是白居易在叹息他的年华浪费在贬谪官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也只是笑笑,痛饮并留下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一个即使境遇再惨也不悲伤哀怨,充满乐观的,但又绝不向权贵低头的臭文人。
《乌衣巷》
为什么在说《乌衣巷》之前要说这么多呢?
因为这首诗正是刘禹锡二十三年后返京途中路过南京的时候写的《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我们可以想见他站在乌衣巷口的心情。虽然沧海桑田,不堕青云之志,虽然苦尽甘来,不忘风雨来路。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在中唐是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的。盛唐以降,古体诗也好,格律诗也好,各种格式和花样已经被李白、杜甫这些人写到了尽头。中唐诗人无论再如何努力,都无法企及大李杜的高度,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唐诗人要如何闯出自己的路子,才不会被前人掩盖呢?
中唐诗人选择了题材上面的专精,在前辈诗人没有达到的某一个层面上拓宽深挖。比如李益就选择了用七绝写边塞诗,白居易选择了新乐府,李贺则选择了神鬼之语,而刘禹锡,选择了用七绝来怀古。
《乌衣巷》正是他最擅长的怀古七绝。
唐人写怀古,大都是追忆六朝繁华。其实中唐诗人怀念的是盛唐,但是总不能直接说今不如昔吧,所以怀念旧朝风华就成了大家的借口。像白居易一开口就是“汉皇”,实际上都知道说的是唐明皇。
刘禹锡写的这首怀古,就是怀念六朝。这也因为金陵正是六朝古都。
而诗中提到的“朱雀桥”、“乌衣巷”都是六朝高门大户,大将贵族聚居的地方。魏晋六朝,一直都是门阀政治,而六朝最尊贵的门阀就是王导、谢安两家,冠盖如云,才子辈出。他们的居住地方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军区大院,或者是政府家属区。
可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情形?“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些曾经繁华热闹的去处,如今却是野草横生,笼罩在落寞夕阳之下,显示出无比凄凉的黄昏景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六朝时期高门大户,权宦之家的燕子啊,现在也飞进普通老百姓家了。
门堂里弄的飞燕,写出了几百年的沧桑历史感。燕子自然不是当年的燕子,门第也早就不再是当年的门第,很显然,这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早就变作平民聚集区了。
他寥寥几笔,就像拍电影的长镜头一样,随着燕子在空中起舞,将乌衣巷口的背景在时空中精妙切换,我们从燕子的视角,飞入寻常百姓家,却发现这是多年前的名门大户,如今已经破落不堪,只余夕阳残照,心中回忆起当年重楼挂彩,雕梁画栋,心中怅然若失,一口气也终于叹了出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间万物,须臾风云变幻。我们透过《乌衣巷》中的燕子,可以看到刘禹锡隐藏在随遇而安、万事无所谓的态度之下的小小遗憾。
二十三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呢?
你以为他真的不在乎这三分之一人生的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