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人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劣等感,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人是一种作为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
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追求理想状态”。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努力向前迈进。
区别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消极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它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在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他们的言外之意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阿德勒的“外部因果律”指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
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夸耀不幸: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即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也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