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赳赳/文
昨晚,阅完《影响力》,我称心如意地明白人际交往的方法论,喜不自胜地认识了普通人塑造影响力的捷径,心满意足地合上了书,待入梦乡。
怎奈辗转反侧,目不交睫,脑中不停浮现新鲜而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时时思考像我这般普通人究竟要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夜未睡,只换来几分感悟,现书写之,与众共享,望读者在短短三分钟内能有所获。
1.社会认同
多元无知现象不过是无意识行为,我们要辩证待之。
沃尔特·李普曼说,“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有人会想得太多。”——短小精悍的一句话,深刻道出了社会认同中的“多元无知现象”。
当今社会有个奇特的现象:“漠不关心的总是路人,义愤填膺的总是网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路遇不平,不拔刀相助,反倒漠然视之的行为并不是路人冷漠无情,而是“多元无知现象”在作祟。
人总是会自然而然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为和判断做出决定。
《爱情公寓》里频频闪现的爆笑声能让我们get到笑点,逗得我们一乐。
孤僻的孩子看见爱玩爱运动的小团体会不由自主地加入他们。
社会认同的反映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是条件反射式的。
所以当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全体旁观者却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暂时不要控诉他们的冷漠,想想是不是“多元无知效应”在作怪。
当时路人的心理大概都在想着:既然没有人在乎,那大概没有什么问题吧,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社会认同心理机制最大的误区,最明显的病态例证便是: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时,我们总是渴望从周围类似的人或者同样陷入困境的人身上寻找答案。
当你迷茫时,你是不是会向同样迷茫的同伴倾诉?
当你遇到问题不知所措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向有经验的长辈讨教?
正是因为社会认同心理机制本身的特点,这一病态例证很容易被不自信的人误用,甚至别有所图的人利用,让社会认同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发挥作用。
《少年维特之烦恼》曾一度引起自杀热潮。
法轮功组织让教众产生纷纷赴死的决心。
社会认同的影响力空前绝后,它可以引人向善,同样可以催人入魔。故而如何辩证看待它,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举个浅显点的例子,当我们想要入手一些书籍阅读而又不知从何读起时,我们便会求助于简书的书单推荐,因为我们对集体的智慧投入了极大的兴趣。
而面对明显是在虚构伪造的信息时,我们便要打起精神,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有人在利用社会认同的条件反射,在误用影响力,我们要反抗之,给敌人重重一击。
2.喜好
喜好是个很友好的窃贼,无形中偷走我们的一切。
微信朋友圈的各种微商明明特别恼人,而有时候我们却不自觉地做出购买行为。
路遇名人,我们总想要个签名或者留个影。
网络红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跟名门望族的公子哥联系在一起。
这一切正是喜好的功劳。——微信朋友圈几乎是亲朋好友,基于社会纽带关系,我们不可能因为某个低劣的产品和对方绝交;根据关联原理,平凡的我们总希望和成功联系在一起,提高自身的形象;而网红同样是渴望旁观者觉得他们备受关注,更值得喜欢。
“喜好”——只这两个字,却饱含着人际交往的方法论。
生活中,有几个奇特的现象:我们总是难以拒绝模样清秀的人的请求,下意识地对和我们相似之人报以桃李,心满意足地听人恭维奉承,甚至因为熟悉之,给他们冠上有才华,诚实,聪明,善良等标签。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公众影响力,就从把自己包装得更讨人喜欢做起吧。
然而图谋不轨者却不仅仅是为了更受人爱戴,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好感因素来获利。
制造商们正是利用关联原理,斥资千金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在一起,跟名人联系在一起,跟当前流行艺人联系在一起。——利用所谓“光环效应”,只要稍有关联,我们便会爱屋及乌,爱上该产品。
不得不说,喜好原理威力之大,影响之广。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而是听凭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
3.权威
辩证看待教化下的敬重。
米尔格拉姆说,“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带给我们一些实际的好处。”——小时候听妈妈的话,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长大后听领导的话,可以避免被扣工资。
然而权威往往有一特点,使人盲目服从,也就是说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这正是“某某某,我是你领导。”的电信诈骗屡屡得手的原因。
这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为何要极力利用各种头衔,伪装为神秘的幕后高人求得黛西好感。
有时候,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人在外人眼里更高大。
面对所谓权威人士的话,我们首先要判断是,“这是个合格的专家么?还是个冒牌货?”其次便是分析这些信息是为我们着想的呢,还是他们为达目的的手段呢?
牢牢记住这两点,我们在面对权威影响力时方可宠辱不惊,笑看风云。
4.稀缺
别让数量少的说了算。
G.K.切斯特顿说,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会爱上它。
我们对稀缺的典型反应阻碍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一想到我们可能得到的东西就要没了,我们就会血脉贲张。
商店里“全场清仓,最后三天”的标识总能刺激我们购买的欲望。
父母极力反对的情侣,最后总会不顾一切地步入婚姻殿堂。
拍卖会上,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更能激发买家的行动力。
稀缺原理的影响力刺激了我们的占有欲,让我们变得不再理性。
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情绪,我们就必须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我们必须谨慎行事,不能盲目地被影响,被带动。
身处大千世界,诱惑和欲望如此之多,而像我们如此普通之人究竟要如何才能做到善用影响力,同时避免被恶势力影响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社会认同”的多元无知效应也好,“喜好”的人际交往方法论也罢,“权威”也好,“短缺”也罢,从心理学角度看都是一种经验习得的心理机制,能为我们排忧解难。
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想法总是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根据经验习得的心理原则虽然是生搬硬套的本能反应,但却总能高效便捷地为我们出谋献策,锦上添花。
这种无意识行为的影响力不恰恰是贴心小棉袄,为我们拨开云雾么?我们为何不欣然接受呢?
而当我们生活中有人蓄意伪造虚假信息刺激我们的本能反应以谋取暴力,我们便要正襟危坐,莞尔一笑。
给他们当头一棒,然后继续骄傲地生活,用正能量去影响,去感染身边的人!
此文为《影响力》读后感,如有偏颇,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