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现在有点时间整理了一下昨天科恩博士讲的游戏力的感想,同时看了群友的分享以后,特别有共鸣。
就像群友说的一样,我也深深的感到真正好的课程是相通的,科恩博士课程里提到四个步骤里的第一步跟孩子建立联结。就像我刚刚结束的课程里提到的做孩子的教练,最重要的就是跟孩子建立助益性关系,打开孩子的心门,才能更好的与孩子相处,对孩子进行引导。助益性关系就包括无条件接纳,也就是科恩博士提到的接纳回应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一件事情引发什么样的情绪,主要在于这件事是否符合我们的需要。孩子的任何消极情绪背后都藏着他们未被满足的需要,恐惧愤怒挫折伤心,这些消极情绪恰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需要,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表达出来。不让孩子发泄情绪,就像在压力锅里的压力排不出去。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还有关于课程后面的答疑和齐千接纳自己情绪的案例,也让我想起来了去年上萨提亚课程里的小诗《我就是我》,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自己,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
有力量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向导,是孩子的教练,只有从心里底层认可接纳才能更好的缓解压力,更好的使用这些工具。很多时候很多方法,我们用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用着就不起作用,而书上写的别人用的都那么成功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底层认知结构把自己框住了。
所以去年刚刚接触到游戏力这本书的时候,我只关注到了游戏,用游戏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但是效果并不好,自己有深深的挫败感。随着自己越来越深入的学习,越来越接触到最底层的心理学的时候,之前很多困惑慢慢的正在消散,我慢慢的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我知道自己之前更多的时候是关注到“术”也就是技巧的部分,我把很多育儿课程理念当成工具当成剑,希望拿上就能用。但是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忽略了“道”,没有了“道”,我知道的这些“术”自然也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就像打狗棒在洪七公手里那是神器,在我这儿可能就变成一根一文不值的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