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心理障碍
1、儿童多动综合征(强调多动症并非孩子有意)
儿童多动综合征,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
高发年龄6-14岁,国内外文献报道,占学龄儿童的5%-10%。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
(1)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遗传因素: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患儿的一级亲属及同胞患病率高于正常,父亲多有反社会人格或酒依赖,母亲多见癔病者。
2)神经生理学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大脑皮层觉醒不足或额叶前部皮层髓鞘形成发育延迟。
3) 轻微脑损伤因素:轻微脑损伤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4) 生化因素: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锌、锰缺乏,而铅、镉过多。
5)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能对发病有影响。
6) 其他因素:营养、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等。
(2)主要表现
1)注意障碍(主要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涣散等。
2) 活动过度与好冲动
坐不住,不遵守课堂的秩序和纪律,常干扰别人。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激惹或冲动,不顾后果。情绪不稳,一些小事就发脾气或叫喊、哭闹。
3) 认知障碍与学习困难
大多数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而影响学习,造成学业不良。少数多动症患儿表现有视-听或视-运动功能缺陷,动作技巧方面笨拙、不协调。
4)情绪行为障碍
不听从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好挑斗、打架,干扰集体活动,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或其他品行问题。
(3)治疗:
要注意区别好动与多动是不同的。
多动的孩子,要进行科学系统治疗,而不是忽视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要坚持教育引导、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2、儿童抑郁症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教育部强调,开展多形式的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在试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加强协作,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
(1)表现特征:表情淡漠、失眠痛苦、思维迟钝、功能丧失
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
自我责备、自我贬低
周期易发性
还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
表情冷淡,无进取心
(2)抑郁症防治:
及时化解问题
药物治疗
心理辅助治疗
3、读写障碍
读写障碍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特殊学习困难,泛指在阅读、书写或拼字方面的障碍,即“听而不闻”“读而不知”。读写障碍的问题,一般在初小阶段浮现。很多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都被误以为是懒惰和不专心。事实上,读写障碍孩子如能及早被识别,并接受适当的辅导,将可减低日后的学习困难。
读写困难的成因源于神经系统,是家族性学习或是处理语言的困难,会根据个体的不同在严重程度上造成差异,常见到在重复及表达语言、阅读、写作、拼字、书写及数理上有困难。
有这些问题并非由缺乏动机、感觉障碍、不适当教学技巧、以及环境直接造成的。这是一种神经心理功能异常,在轻重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了将近10%-20%的人口。
读写困难与个人的智能并没有必然关系,它是反映通往智能的途径出了问题。
(1)影响
可能会避免所有与阅读、书写或拼字相关的事,并逃避与人交际、远离人群。
(2)判断“读写困难”的十二条标准(仅作为参考,并非诊断标准):
1) 阅读吃力,读错字;
2)阅读后不理解内容;
3) 朗读不流畅,跳字、跳行;
4) 逃避书写,书写困难,字体不工整,容易写错字;
5) 抄写时间长,需要看一笔写一笔;
6)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7) 听课效率低,多动;
8) 缺乏运动细胞,平衡感不好;
9) 握笔姿势不良,系鞋带和使用筷子动作笨拙;
10)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内向害羞或者性格急躁;
11) 自信心低落,容易放弃;
12) 聪明,但是无法用于学习。
(3)家庭教育指导与建议
1) 读写障碍者都不是差劲的人,让他们多加练习,然后提醒、协助他们纠正即可。
2)家长要有耐心,写对了及时鼓励,写错了不要批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