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到过对《罪与罚》这本书的评价,只是未曾真正的从头到尾地阅读过,这一次也是从听书中对这本书中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罪与罚》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人从自信满满,到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最终在自我救赎中找到新的人生方向的过程。
在书中看到的是对人性挣扎的解读,良知对内心的拷问,这些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区别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内心读白。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设计很有创造性,其中也不乏有其本人的身影在里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人物,虽然是一个贵族,但是却因为迷恋上赌博,他既融入不了上层社会,又与底层社会格格不入。
因为迷上赌博,把生活过得一团糟,这部小说在他流放到西伯利亚之初已经开始构思,后来从西伯利亚回到了彼得堡,在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绝境下,开始创作这部作品。这部小说的开始也是以主人公的凄惨生活开始。
本书的故事讲的是大学生罗佳,在学校的时候是一个文艺青年,还能够写点文章赚到稿费贴补家用。因为经济原因缀了学,与他有相同原因缀学的一名同学,这名同学后来通过努力重新回到了学校。最初罗佳把自己想象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把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看成是吸血鬼。
使他产生恶念的原因,在听到母亲说妹妹在一个地主家做家教,差一点被地主强暴,妹妹答应与一位律师缔结婚约。他认为妹妹是被动地接受这一婚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才这样做的。他想阻止妹妹这么做,在罗佳的意识中,那些有钱人可以胡作非为而不用受到任何的审判。
做为一个超人,他想改变这一切,改变这一切最快的方式,就是杀死放贷者,把他的钱占为己有。用这些钱去实施自己的远大报负,当他真的杀死了放贷的老太婆,在杀人的过程中碰到了老太婆的妹妹,为了灭口,他也把她给杀了。这样做以后,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崇高,觉得自己与那些吸血鬼没有什么区别。
良心上的谴责,让他陷入一种强烈的矛盾之中,他一直徘徊在要不要自首的两难境地。抢到的钱也成了负担,他把钱藏了起来,后来他用那些钱救了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酒鬼,在救助完以后,良知在做了善举之后得到了一点心理上的慰籍。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写《罪与罚》获得了世界性的盛誉,在这本书问世的五十年后,弗洛伊德的人格的三重理论问世。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成熟,而书中描述的罗佳转变的经历,正对应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三个过程,让人不由得会联想到弗洛伊德从本书中获得灵感。
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人生体验的过程,读者可以从书中主人公罗佳的杀人、救赎、皈依这些行为中,看到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在煎熬中慢慢地向未知寻找答案。在犹太格言中有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说的就是人们的心智模式只能用自己掌握到的知识去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上帝的那种那种全知眼,可以洞察世间一切的变化。
由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良知就是我们内心的上帝之眼,当人们为了过失去救赎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觉知的回应。在面对巨大的打击时,人们会寻找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坚持下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作者最终是皈依了宗教,他也把主人公的最后解脱设计为皈依宗教。
每一部经典之作,都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目的,本书的作者也是如此,虽然故事告一段落,但是人们通过对故事的反思却没有停止过。人生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相似的循环中前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要比书中的故事更加丰富,只是我们总是脚步匆匆,疏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乃至于有时候会不知道自己将要到那里去。
良知是人们内心的一个天平,向那一边倾斜,全凭个人对事物的评判,当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做出所谓的评判,那么很可能就会有失公允。因为我们不具备可以透视一切的洞察力,在面对大事大非之时,还是需要多思慎行。单田芳老师说过一句话,书要多读,酒要少喝。多读书,多思考,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用平和之心送去夕阳落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第一缕朝霞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