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白话试译
有子说:”与人约而求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亦见道有先后高下之别。信与恭皆美德,然当近义合礼。有所因依亦不可非,然必择其可亲。
学习心得
想先补充一句有关昨天十二则的一个记录,在钱穆先生的析译中看到了这么一句,“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非常有感触,言礼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即非精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免,斯为可贵。 生活中有多少这种碍于情面而尽的礼仪,若没有了最初的发心,礼数的再周到,也会有一份别扭的感觉。其间如何由此局面,耐人寻味。
回到十三则,钱穆先生的析译里继续解释,“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我想起八则中的“无友不如己者”和十二则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感觉可以串贯归整,一下表达不出来,却觉得有相当相关的部分。尝试说一下,大概是:慎始,在理性层面,选择有相近价值观的人为友,而非依据理想化尚未深入理解的初始印象,而在关系中始了分寸;在感性层面,非知和而和,言礼必和顺于人心。如何在交往中,能让自己保持这样的状态与辨识力,还是累积与阅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