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到8月12日有幸参加了瑶海区组织的2022年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者专题培训。整整三天的培训,六场讲座,质量很好,收获颇丰!
讲座中的专家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教科研工作管理者进行了讲座。正如讲座专家缪徐所言,如何让一场讲座真正对你发挥作用,步骤应该是:记录好讲座内容-提取其中好的观念-回去反刍、思考、内化-实践。六场讲座我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为了保存的持久性,我也将讲座文字稿整理成了电子稿,可以说完成了第一步,今天我将就我学习中体会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感受。
一、宏观思考—教育的变革
2022年是课程改革的一年,国家发布了新的课程方案,发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是“变”的一年,对于每一个教育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在这样的新时代,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清北论,唯高薪论,那培养出的必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硅谷中有许许多多的精英都是中国学子,是清画北大出国的高端人才,然而他们接受了国家的培养后,出国深造,再接着就不回国了,而是选择留在国外,(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高薪一定是其中一点。)众所周知,中国正面临芯片难题,殊不知在国外制造芯片的可能就是有中国人的团队。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如今的教育模式还能适应这样的时代需要吗?初中、高中生们,甚至小学生都坠入了大量的刷题的漩涡,大量重复的作业限制着他们的思维,压榨着他们宝贵的时间。为何“双减”落地,急切呼唤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命题的转变?题目形式单一,限制思维的题目正荼毒着青少年们的发展,我上学的时期就有老师让我们罚抄,几十年后如果还有老师布置这种机械、惩罚性的作业真的非常不应该了,教育的改革迫切呼唤着教师的学习、改变。然而,改变不是是一朝一夕的,也非渺小个别人所能为之,但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愿教育环境能早一点改善,孩子们能够更加轻松又有效地学习,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这个时代发展需要的少年。
二、中观思路—教研策略
学校的教研质量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整体质量水平,就集体教研来说,我所在的学校的教研是每周安排一次集体教研,内容也很多样,公开课评课议课,集体学习专家课例、读书交流、经验交流等,但就年级组的集体备课而言,还有不少欠缺,不少的年级组只是流于形式,其实如果把集体备课做好,发挥团队的力量,一定能够发挥1+1>2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研讨上,作为即将成为教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我来说,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带领老师做的也还有很多,我将继续从书中汲取知识,从学习身边优秀教研组中获得成长,从实际行动中取得进步,让学科教研助力教师团队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微观思绪—个人成长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得能上好课,那么一节好课是怎么练成的?一节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既是磨练,也是折磨,一节区级公开课上个五六次算是正常的,更高级别的公开课会上更多次,让你夙兴夜寐,辗转反侧。
那磨课有什么窍门呢?讲座专家倪绍旺为我们总结道:解读教材文本,指导教学环节,不断完善细节,充分预设生成,打磨过渡语言,课件制作对应,不怕吃苦受累。
想想自己曾经几次的磨课经历,确实也是如此。但仅仅上好课,而不去思考和研究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即研究者”要向现实转变,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应爱写作、会写作。
讲座专家缪徐老师带来的《突破论文写作的方法》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缪老师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作经历给我们充分展示了写作之于个人成长之重要,还亲授了多种方法,让我非常收益。
这使我联想到管建刚经历,管老师用了20年,出了20本书。他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李镇西也到39岁才第一次有作品刊登在报刊上,现在是这么有名的教育专家。我想在我这个年龄,也还不晚呢。
目标不要很大,有就很好,至少知道了航行的方向。骏马和骆驼,谁一生走的路更远?答案是骆驼,它虽然走的慢,但一直在走。追寻目标就从学习骆驼开始吧。
平时的工作真的很忙,下学期因为职务的调整,会更加忙碌,但是一天抽出半小时,一天写三五百字,我想应该可以的。最难的事,其实是持之以恒!一株小小的盆栽,想要获得更大的空间是源于它的生长。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如此,“空间“是长出来的,不是要来的,等来的。日常的写作素材其实很多,教学中的某一点思考,某一次成功,某一次失败,工作中的一些想法,读书的感受,都可以写,写出来的都是积攒来的素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论文的产生,其实也是来自于日常的积累。
只有在行动、实践中才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的空间,对于青年教师如此,对于我们这样的教科研管理工作者,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