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他推我!”下午去幼儿园接儿子,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跑过来告状倒。
代悦相信,小女孩说的是真的,最近,他发现儿子总是爱打人。
上周带儿子到游乐园玩,在沙坑玩沙子的儿子,就将一小桶沙子倒到了别的小朋友头上,还在边上咯咯直乐。
幸亏对方家长没看到,否则,恐怕就得向人家道歉了。
代悦回家狠狠地批评了儿子,还在他的小屁股上揍了两把。儿子大哭起来,代悦悦希望他能记住不可以打人。
但没想到,还没有几天功夫,儿子就又推人了。
代悦当然不希望儿子吃亏,但是他也不希望儿子总有攻击性,他真的很担心,这样下去,儿子若是养成了攻击别人的习惯可怎么办?
心理点评:
很多时候, 当面对一个教育中的新情况时, 妈妈首先会联想到以后怎么办。这就导致了担心和焦虑的放大。
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如果爸爸妈妈能及时出现,并且善加引导,是不至于积累到无法处理的。
而且,了解孩子的行为并不仅仅是要从大人的世界出发,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出发。
比如,导致幼儿肢体冲撞的原因很多。
其中,孩子的语言发展没有身体动作发展快,是很重要的一点。所以,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不会表达的时候,就往往借助肢体了。
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做的,不是说把孩子想像成一个坏孩子,,大家指责, 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要……请告诉他。”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是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比如晨晨妈妈为了让儿子记住打人是不对的,就揍了儿子。
实际上,等于告诉儿子:打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这反倒会强化了孩子的打人的行为。
总之,妈妈如果放下很多假象,仅仅从孩子当时出现的行为出发,才能更好地找到孩子行为的原因,并善加引导。
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观念,去衡量孩子的世界。如此,妈妈的焦虑可以减轻,也就能从容引导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