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是一位鲁迅式的作家,是一位鲁迅式的痛苦者和精神探索者。读刘震云的小说,给人一种悲哀的感觉。
“他的小说一贯用冷静客观的语言叙述日常琐屑的故事,于平淡无奇中不动声色地揭示人性的弱点,表现生活的荒诞,揭露历史的粗俗罪恶,关注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悲剧性处境。”这是一位作者的评价。
这本小说的情节讲的是:20世纪的中国北方,农民严老有托人给千里之外的儿子带一个口信,短短的一句口信历经波折,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传递,被托付了再托付。儿子收到消息已经是整整两年以后。在作者笔下,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圈套,充满了荒诞感,没有谁能逃脱生活的捉弄。
看了这篇小说,我想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也是这样。
俗话说:话不能搬,字不能改。话一搬,其意思就会不一样,字一改,其字义也不一样。
自古以来,前辈们教会我们话要亲口听为好。耳听为实。有时候,说一句话时,环境,情景,语气,情感的不一样,话的意思就大相径庭。有时一句关心的话语,语景一改变,它的意思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意思。
何况,严老有的话一传再传,时间也过了整整两年,其话变得面目全非是能想象得到的。
有时,婆媳因为一句话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一句话被传来传去,到了对方耳中其意思就不同了。
作者是想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生活的荒诞,每个人都会离不开生活的捉弄。而只有我们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去识别,去认识,生活的每一奇形怪状的现象,逐步武装自己,使自己更加强大。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更要多多去辩别听到的每一句话。
现在生活中,已经不用传口信了,以前是写信,现在有手机,能发短信,现在有微信。不管多远,只要一点,对方就能收到我们的话。
虽然不用传口信,但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垃圾信息,更须要我们擦亮双眼,去分辩信息的是是非非。
这就是这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