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一个英语群里与一位宝妈闲聊,发现我们的观念有着很多相同点,只不过她比我年龄较长几岁,而且她的第一个孩子已经是初中了。从与她的沟通中,我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对待孩子,不能一叶障目,要跳出现有的框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甚至小学阶段表现突出,各方面都很优异,但是到了初中,差距就慢慢拉开。原来是爸妈与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到了初中,反而成了”问题孩子”.我想一方面是刚好遇到了所谓的”叛逆期”,孩子思想开始独立,各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对世界的看法,迫切想通过“对抗”的形式引起他人的重视或者想证明他已经脱离孩童的角色;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因为孩子早期,父母没有重视亲子陪伴导致心灵上的缺爱.孩子在特定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些好习惯比如专注力、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能力等等,都被家长忽视了。第三,过度开发智力而忽视心理营养的灌输使得孩子处于被动与压制的状态。到了初中,所谓的“问题”就慢慢地露出了真面目。
这位宝妈的大女儿一直是非常优秀,而这份优秀却是来自父母的逼迫。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是被动地成长。她说她一开始也并不是奔着让自己的孩子很优秀的标准来养育孩子,只是希望她快乐且有目标。可是周围家长的攀比心与教育环境使得她开始随波逐流。一直到最近期中考试失利,女儿说出了真心话,才真的感觉到了心碎。自从开始反省后,她对二宝的教育理念就进行了调整,尽可能地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我从与她的对话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母亲,她在育儿方面的那份用心的投入。不知为什么,很多方面,我是如此感同身受。回看我自己,这一年多来,
也学了很多育儿的理念,本想着可以学习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一些(收到他人的认可多一些、得到的负反馈少一些)。最后发现,我才是那个一直需要调频的人。我需要调整我的心态、我的语言、我的工作节奏。最重要的是我要放下那份渴望好的执念,而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去对待。
时间他一直在往前走,从不回头,没有什么体验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孩子也不是永远固守在那里,不管她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什么状态,她都在发展中。此刻我看到的或许在转瞬间就有了新的变化。这也是告诉我,如何以一种坦然的心态来看待孩子。当我觉得她不够好的时候,我要对她多一份信任与祝福,而不是指责与批评;当我觉得她表现很棒的时候,我要保持平和的状态,减少成年人那份攀比炫耀心。
因为,没有什么体验是一直固定不变的,一切都在发展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pۺ�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