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七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有言:中庸之道,非一日之功,乃日常之积习,是在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日新月异,不断的通过“明明德,自新,止于至善”的终始循环过程,使得人类个体、人类群体乃至绝大多数人类走向可以持续发展的、动态稳定平衡状态的日常。
中庸之道最大的优势就是:即使一个人未必可以真正明白道理,或者真正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还没有可及的目标,但是只要可以比较严格要求自己,并持之以恒的贯彻落实在思想行为中,就可以简单的做到知止,不过不及,和相对的适宜状态。
所以《文子》曰:“常无祸不常有福,常无过不常有功。”高明道德之士尚且以无祸为福,以无过无功并视为是一种日常常态,何况常人乎!反观当今之世,许多人抱着求全福,求速功,求巨利的心态和目的,其何由而至乎?何能而成乎?何德而坐享乎?抱持此类思想行为的人,只是速祸而已,甚者祸及其余。
天地不积,无以出万物。日月不积,无以照六合。圣王不积,无以大同天下。君子不积,无以自立自成。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深厚积累,学习实践,忍耐坚强,何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以,一时之痛可以须臾忍耐,万世之功难以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者,以其累积之功也。在无数漫长而艰辛的坚持之中,中庸之道是较为适宜大多数人应用的、简单易行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