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人在河的一边,每天行色匆匆,抓耳挠腮,偶尔可以看到少部分人目光有神,划着船,平稳地渡过了河对岸,而其他人,他们站在河岸边,跑上跑下。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一瞬间,驻足思考,当我们忙忙碌碌,忙着生活,忙着完成任务,忙东忙西,却发现自己没有问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生命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这一辈子做了很多看似“重要”但其实也没那么“重要”的事情。
于是,脑海中不禁会问自己,我们的行动真的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吗?是真的努力,还是,这只是一种“伪上进”?
正如故事中的这群“河岸边的人”,有多少岸边人“忙碌”地生活着,殊不知自己只是原地不动。又有多少人,稳步向前,每移动一步,便会有靠近“对岸”的惊喜。
这其中的症结出自哪里?而我们又将如何应对?
那些看似行动力很强的人,却不知自己深陷行动谬误。如何减少人生无用功,减少成为”河岸边的人”的几率,成为这“少数人“中的一员,抵达人生彼岸。
那就让我们结合《认知觉醒》这本书中,跟随作者的世界,一探究竟。
一,追寻热爱,助力人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几乎每天都会和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 当时他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打 NBA。博格斯身高只有 1米60 厘米,在大家看来身高不占优势,算是偏矮的,更不用说 NBA里面来去比较了。
大家可能认为,这样的身高也能进NBA?可事实上,博格斯不仅是现在 NBA 里最矮的球员,也是 NBA 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神准,甚至在个头高的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
人们每次看到博格斯就像一位精神抖擞的斗士,而他的表现不仅安慰了天下身体矮小而又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内心的意志。
因为热爱,他目标清晰,因为热爱,他排除万难,也正是因为热爱,他以超强的行动力,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抵达“生命彼岸”,成为赛场上一颗璀璨明星。
正如爱默生所说,“人但有所追求,世界亦会让路。”
你是否发现,当我们找到人生之所爱,行动力仿佛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正是因为热爱,在生活中的我们,便会围绕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最终有所突破。
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因为一旦有了热爱,你就会自带’要是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当我们发现热爱之事,便明晰了一生的追求。
就像蔡志忠的漫画人生,四岁半便爱上了画画,并立志成要画一辈子,十五岁起便开始成为职业漫画家,七十多年如一日地耕耘在画画领域,其所获成就数不胜数。
正是因为坚守着那份挚爱的领域,让他成为渡过河的“少数人”,而每一次行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向心中“彼岸”靠近,哪怕只是一小步,在梦想道路上,也是人生的一大步。
忙碌不可怕,可怕地是陷入忙碌怪圈,最终人生毫无起色,而自己也疲惫不堪。
所以,追寻热爱之事,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目标,拨开迷雾,最终抵达梦想彼岸。
二,突破幻想,制心一处
除了追寻热爱有助于突破行动谬误,对于并未发的人来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行动更清晰,更坚定哪?
作者在书中这样说道,“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借用“前人的假说”让自己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接近真相。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人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如果只是着眼于眼前,我们就不会去播种。”
希望是人生的灯塔,前人的假说,便是希望的象征。有了希望,便会激起行动的欲望,从而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如果按照作者提到的借用前人的假说,并行动起来,那这个世界上找到目标,并有所成就的人岂不是数不胜数?
可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在得知一些前人的智慧,并无果后,便发出这样的一句感慨:“听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其中,出现了什么情况?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
作者又回答到,是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出现了成长悖论。“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过一件事情时,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
要知道,有些所谓的“聪明人”,因为在行动过程中,内心产生很多杂乱的思绪,担心耗时太久产生沉默成本等等。
正如心流(FIow)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指出的:“意识,欲望,意图及思绪总是相互抵触,我们很难化解其中的分歧,使它们起步前进。”
想得到的太多,可是却迟迟没有行动,并深度投入,还未达到前人所体验到的境界,便因过多思绪,放弃追逐,于是就出现了三分钟热度,出现很多“烂尾工程”。
《反惰性》这本书也向我们阐述了这个道理,“仅有幻想反而强化人们的惰性,削弱人们的行动力。”
前人经验再好,若只是空想,没有行动,便会出现纸上谈兵。
正如杨鸣在他的新书《从内耗到心流》中有提到的,“在资讯纷杂的今天,很多事是越想越不通的,唯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将方向看清楚。”
这也正应了作者的观点,想要提升行动的清晰力,突破行动谬误,不光要善用前人假说,还需放下过多杂念,减少内耗,从行动中吸取经验,从实践中探明真知。
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少一点,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制心一处,排除杂念,用实践证明“前人假说”,让每一次行动,成为你不断攀登的助力,让前人的智慧,引领你不断突破的人生。
三,突破阈值,从量变到质变
那为什么有些人跟着也做了,也去实践了,却迟迟不见收获,这是因为什么哪?
其实光有清晰的目标,专注的心态,还远远不够,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警示:“行动量是否突破阈值!”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
这就是著名的“复利曲线”。爱因斯坦曾说复利威力巨大,堪称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当我们行动过程中,你是否考虑过,行动量真的达到了收获的拐点吗?
在行动之路上,这张图无疑是给了我们一些能量补给。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因为付出的努力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影响一个体系,而努力程度低于这个阈值时,你的行动就会收效甚微。”
所以,当行动收效甚微,不妨考虑行动所积累的量是否足够,要知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与神仙邂逅,神仙授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端阳那天饱满起来的米,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调和了,注入深幽无人处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瓷,用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干辛万苦,找齐了所有的材料,把梦想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个时刻,直到第四十九天,两人夜不能寐。
在等鸡鸣时,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
第三遍鸡鸣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打开了陶瓮,惊呆了,里面是一汪水,像醋一样酸。他意识到大错已经铸成,不可晚回,便失望地将空酒洒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个,虽然也是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牙坚持,直到第三遍鸡鸣。只是多等了一刻而己,而他得到了醇香美酒。
看似只有一刻的等待,却发生了质的突变,而“酒”与 “洒”的区别,也就在那看似非常普通的一横。
量变的积累没有突破阈值之前,需要我们耐心等待,不断积累,哪怕只是最后一刻的放弃,也会导致前功尽弃,梦想破灭。
所以,在抵达彼岸的梦想之路上,不光是要认清目标,还需内心笃定,心无旁骛,有朝一日,终会突破拐点,获得成长收益。
写在最后:
相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唯一能证实的,则是用亲身经历去不断尝试。就像我们升级打怪一样,提升一层,自然就会有一层的风景。
突破阈值,相信会有拐点的到来,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生命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如何让我们突破行动谬误,在人生这条大河中抵达梦想彼岸,想必你我已略知一二,如果想要更详细地了解本书内容,不妨去亲自阅读这本《认知觉醒》,跟随作者的思绪,去深刻领悟这其中所蕴含的智慧结晶,让你我认知得到再一次地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