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00天
原文阅读: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ùn)椟(dú)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贾者也。”
译文讲解:
子贡说:假如有一块美玉在手上,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求个高价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这儿正等着识货的买主呢。
启发思考:
“ 韫椟”是说收在匣子里。“”善贾”有两说,一是贾通“价”,善价,好价钱;一说“贾”音gǔ,商人,上古行商曰商,坐商曰贾。如取此意,“善贾”便是“好商人”。个人选择“善价,好价钱”之意。“待贾”之中贾读(gǔ)”,行贾,就是做买卖。《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
子贡商业头脑发达,情商高口才好。此时有点拿不准老师的意思,想试探一下,老师到底是打算再找机会出仕呢,还是就守藏在家中呢。
子贡问得很艺术。他把老师比作珍贵的美玉,是对老师的赞美,用“善贾而沽”做比喻很贴切。他用这个隐喻的说法来试探既不显得唐突,也能显示说话的水平。子贡的意思是:老师您德才兼备,气场很大,是藏着掖着,还是找个好价钱把自己推销出去,施展抱负呢?这和前面冉求托他问夫子是否打算出仕卫国时的情况有点类似,只不过这回主人公换成了他自己。
夫子对自己身边的这些学生,有一个算一个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你心里揣着什么小心思我还不清楚? 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这么亲切、生动、有趣。子贡拐着弯子问,孔子的回答却很直爽、很干脆。连说两个“沽之哉”,“我待善贾者也”,直截了当说“卖掉它,卖掉它,我这儿正等着识货的买主呢!”
可想而知,孔子经世致用之心是急切的、坦诚的。他一生都在等待出仕的机会,但除了在鲁国短暂执政之外,再也没有等来。因为在出仕的问题上,他是为了使命抱负,不是为了一己的蝇头小利。
不过,虽然孔子很希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他只是“待”而非“求”。他一贯的原则是无道则愚、用行舍藏、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富贵荣辱。当然,“藏”和“隐”并非无所事事、不问世事,而是“穷则独善其身”,只要有机会就“达则兼济天下”。自己的事需要“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第七》第20章)。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有时只能“待”了。
此处的关键在于,子贡说的是“求”,与孔子说的是“待”。如果是求,首先不是你求就求得来。其次,如果志在必得,就可能会不择手段、委屈求全、投其所好,恐怕卖出去的已经不是原本的价值观了。
“待”就不一样,我待贾而沽,专心修炼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等来了机会,我就全力以赴发挥出来。如果不能百分百发挥,我还是转身就走。这样的事,孔子经历了两次,在鲁国一次,在卫国一次,给位置,给待遇,但是发挥不了我的价值,马上就走,不改变原则、不耽误时间。如果是求来的禄位,就很难有这么坚定不移的态度了!
有人就问了:“那等不来怎么办呢?”回到孔子的原则“用行舍藏”。有机会就发挥才干,没机会就怀才抱德,不助纣为虐也不遗憾。如颜回,安贫乐道不改其乐,因为学无止境。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钓到了周文王,成就了建国大业,自己也受封齐国,传诸子孙。或者,还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孔子颠沛流离,每一天都渴望有一个机会,但他最终没有得到,失之治国大业,却收之教育事业,成就了至圣先师、儒家文化千古流传。
我们无法预知时代和社会,我们不能把握他人和环境,只能坚持住很少的一部分,或许就是自己的人生原则。作为普通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借鉴这个态度。我的存在在于我的价值,有发挥的机会和空间,就燃烧自己。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就重新选择,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耽误自己和别人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