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子的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不得不提著名的过庭训的故事,也就是我国最早的家风家训。
《论语·季氏》中记录了下了这一场庭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予也。”
这段著名的对话的意思是说:
有一天,陈亢(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说:你在老师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育吗?伯鱼说:没有。我父亲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学。他便道: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我退下后去学诗。
又过了几天,我从他身边经过,看到他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本打算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学。他说:不学礼,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在社会上有立身之处。我退回又开始去学礼。我只受教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非常高兴的说——我只问了一件事,结果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诗,知道了礼,又知道了老师对他儿子的态度;知道了学诗可以顺言,知道了学礼可以顺行,知道了君子公平,不独爱其子。
论语里还记录这么一句话,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了这番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译文:孩子们呀,你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往近说,可以用《诗》侍奉你的父亲,往远说,可以用《诗》侍奉君王;学《诗》还可以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1.“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对《诗经》的总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注释中又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所以“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这是对《诗经》的高度概括,是理解《诗经》的关键。
正因如此,孔子将《诗经》作为弟子的启蒙教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富有诗意和画面感,让人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激发人的高尚情志,道德情操,提高观察力,了解自然万物,天地生灵与社会大千,锻炼合群性,学得讽刺方法,学习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方法,认识鸟兽草木的种类和名称。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人的修养起始于学习《诗经》,诗经的第一遍则从《关雎》开始。
人从学诗开始,一切都皆开始有所改变,完善人格,柔化心灵;整个社会学诗,更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诗经》也有很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民间诗歌还可反映各地的民风、民情,因此,周朝统治者还会置采诗之官,“观风俗、正得失”。
虽然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记载: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但是后世学者对这条记载,多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唐朝学者孔颖达再给《毛诗》“正义”的时候就说:
“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不管是周朝统治者开始搜集或者始于孔子,我们都不做深入探究,取其精华即可。
忽然想到这一首诗,看到久久不能忘怀,和大家一起共勉: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曲千奏,一朝为闻之,念起灵。
戏千吟,一舞为倾之,葬语花。
棋百枚,一泣为终之,焚墨目。
2.“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泰伯》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
子曰:“兴于《诗》,立与礼,成于乐”
其核心要旨不是探讨立身成德、为政次序和为学次第等问题, 而是从美育、智育和乐育三个角度探讨“人生在世”问题。
“诗”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懂得人生的意义。
“礼”使人行为规范,树立人格,修身立足于社会。
“乐”可陶冶情操,修身治学立身行天下皆可为用。
单拿文中诗、礼、乐来看,在当时社会制度中是孔子为改良当时社会提出的方案。
诗代表的是文化,礼是当时的法律制度,乐是辅助礼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西周时期,所有的政务事都需要用礼乐去完成,不同等级的贵族被严格要求了对应的礼乐。
在古代,大小贵族见面,不同身份,互相行礼都是不一样,当时的礼就确立了尊卑关系,礼是等级森严的制度体现,半点不能僭越。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变迁礼逐步的开始平民化,到了今天成了社会大众约定成俗的社交礼仪,但它们都是古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转化。
西方今天的礼仪也是沿袭我们古代的礼仪而来,人类文明进化史其实都是一样的。
《论语》里还有一句关于礼的话如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大致意思是:
只有恭敬而没有礼,就会表现为劳倦不安;
只有谨慎而没有礼,就会表现为胆怯懦弱;
只有勇敢而没有礼,就会表现为犯上作乱;
只有直率而没有礼,就会表现为偏激刺人。
孔子认为,君子不仅能做到恭敬、谨慎、勇敢、直率,而且还讲究礼仪。所以,君子所在的地方,就会兴起仁风,百姓不会冷漠无情,社会和谐井然有序。
其实学习礼仪也有很多好处,我大致归纳了下有以下几点:
1.学习社交礼仪有利于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学习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满足走向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2、学习社交礼仪可以提高人文素质:
主要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内在品格和修养,塑造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
3、学习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作者想对大家说,其实不管是学诗学礼学乐,都是很重要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任何一个国度,只要是一个行走于世间的人,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