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若熹,这是我坚持简书写作第66篇,日更第25篇。立志通过写作输出实现成己助人!
第一次微课作业:
有人说,我学习心理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影响别人,控制自己。比如,控制孩子的情绪,让他不哭不闹。控制老公,让他改掉身上的毛病。针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欢迎结合加餐微课,说说你的看法,也请说说你对心理学的理解。
为母则强,为了更好地育儿,也为了升级自我认知,我加入绘分享的“超级妈妈训练营”。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
准确地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
看,就是这位帅陆sir的课~
千万不要“顾名思义”,觉得超级妈妈就是万能的三头六臂,什么都会。
听过陆老师的解释才明白,因为我们不当普通妈妈,我们要真正从心育儿愈己,做升级版的Super Mommy!
我对心理学的点滴认知
最初认识心理学还得追溯到高考填志愿时,才知道原来那是大学的一门学科。现在想来小农村的生活真是很闭塞。哪怕在中学时代也没有什么心理课。
后来了解到一个同学大学读了心理学,毕业出来当心理老师。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读心理学的应该可以“看透”他人七八成吧?然后觉着跟他们在一起有点“危险”,因为很容易被“识破”。
还有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去年我一个人去电影院观看《心理罪》。对心理学的认知又提升了一点点。
再后来,接触到很多厉害的榜样,了解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心理学资深爱好者。
至此为止,我对心理学的理解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研究人类内心模式的一门学科。
到现在,遇见绘分享的陆老师,带领一群妈妈开始蜕变,我才深知心理学的博大精深。也能秒懂陆老师说的“心理学+”现象。
心理学的核心
答案很明显,核心就是解决心理问题。
解决谁的心理问题?是自己,而非他人。
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艾丽丝告诉我们:改变一个人的处境,最重要的不是改变一个人遇到的事情,而是改变一个人对遇到事情的看法。
所以如果说学心理学是为了“控制孩子的情绪,让他不哭不闹;是为了控制老公,让他改掉身上的毛病。”的想法显然错得离谱。这句话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但过程需要的是“内省”,不是“控制”。
我们想让孩子情绪缓和下来,最应该做的是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行为背后的动机,方能对症下药。
最近准备给我女儿断奶。马上就周岁了。我现在一个头两个大,尝试循序渐进法,从白天开始减少一顿,多给她些吃辅食,多陪她玩耍,想着等到她困了就会很快睡着,忘记找奶喝。但事实并非如此,习惯奶睡的娃还是“精”得很,于是用撕心裂肺的大哭向表示妈妈反抗。
过来人总说断奶总会哭两三天的,哭过就好了,自然就忘记母乳,接受奶粉。
经过近一周的自我觉察和内省,我决定自然离乳。我意识到孩子被动断奶的哭闹情绪其实是大人强加导致的,当下情况是我想断奶,而不是孩子。
①由于旁边的过来人都是比较早断奶的,如果我母乳太长时间,估计会被“说闲话。而且以前我竟然觉得一岁之后的母乳没什么营养了,也曾经觉得没必要母乳太久,妈妈太累,没自由。
②我想出去学习,追求成长。断奶后我就可以比较安心离开了。
说到底,还是我的潜意识在作怪。
现在认知升级,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科学提倡喂养到2岁。我目前还是全职妈妈,母乳喂养的条件还是比较充分的。如果2岁之前情况发生变化了,那再考虑断奶也不迟。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而我的梦想可以换种方式去实现。
自我疗愈后,真是松了一大口气~~
感恩遇见,超级妈妈路上继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