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思1]教师不要丢了那颗初心

今天读了杨雪梅老师所著《点亮教育的心灯》里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雪被下是颗春天的心》。

文章讲述了生活中的两段故事,一是我“小看”了儿子,主观上认为他还是一个“没有用”的孩子,可他却出乎意料地用事实证明了我的偏见。二是班里的孩子们用“不太准确”的句子表达对老师的关心,而老师却因为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这句话,最终气急败坏,招来了一场不小的误会。

两个故事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学情出发,想方设法走近学生的思想世界,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看得懂的文字来教书育人。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

我们都有过求学的经历,也私下里品头论足过自己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讨厌,当年的我们心里最清楚。我们也会在某一个瞬间对天发誓,如果将来我成为一名老师,我一定要做一名什么样而不做什么样的老师。

多年以后,物是人非,初心也已不再。我们总是以一名过来者的分身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理想比不过现实,说客观的时候越来越多,思主观的时候越来越少,甚至美其名曰:成熟。

如此说来,成熟就成了明哲保身、自以为是的代名词,就成了无所作为、胡乱作为的代名词,这样的成熟,不要也罢。

我想做一回当年对天发誓要成为的老师,绝非戏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