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分享第27天:网络上流行的性格测试可谓五花八门,包括九型人格测试、十六型人格测试、色彩人格测试、温斯洛性格测试,等等。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曾经是那个被吸引的测试者。
我们常听的一句话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我们也对此深信不疑。“我生来就脾气暴”、“我天生胆小”“我从小就不会和人沟通”……,我们接受了性格天生注定、无法更改的这个事实。但是,有个人却对此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并且大声地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这是对性格的误解。
这个人是谁呢?美国组织心理学博士、知名作家本杰明·哈迪。他在《性格修正》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利用性格类型来定义自我的做法是错误的。翻译一下这句话,就是说不存在性格类型这一说法,也不应该用性格类型来给每个人贴标签。
作者在书中用调查研究的结论和真实案例带我们破除了针对性格的3个错误认知。这三个错误认知分别是:性格能够以类型来区分;性格是稳定持久的;性格是由过往经历塑造的。
作者在书中首先告诉我们,如果认真去溯源的话,大多数性格类型测试并没有科学依据。比如,拿最有名的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来举例。根据作者搜集到的资料,这个性格测试的创建者,是凯瑟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迈尔斯。她们都没有接受过心理学或心理测试方面的专业训练,母女两人也不在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工作,而是在家里,基于个人的经验开发出的这项性格测试。
另一个很有名的九型人格测试,是在二十世纪初,由一个叫葛吉夫的人带入西方的,但是没人知道他的真实来历。是一个叫奥斯卡·伊察索的人,真正让九型人格学说得以普及。这个人宣称,九型人格学说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在阿富汗旅行的时候,从苏菲教派里学到的。相比于一门“学说”,这个九型人格更像是一门玄学。作者还提醒说,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各种性格测试,几乎都没有科学依据。
既然性格测试的诸多方法不具备科学性,那么用类型来区分性格也就无从谈起,不攻自破了。
而且,很多学者也表示,人的性格不能用简单的分类来概括。它会受环境、文化、行为等上千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因人而异的状态;甚至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年龄、社会角色、个人经历的变化,也会带来性格的变化。
破除了性格能够以类型来区分的第一个错误认知之后,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错误认知:性格是稳定持久的。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项调查研究,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对1208名苏格兰的14岁少年进行了问卷测试。63年之后,研究机构找到了其中674个,用同样的问卷让他们再做一次测试。答案却跟63年前几乎没有重合。据此得出的结论是:性格不是稳定持久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甚至会变得面目全非。
实践证明,人类有很强的适应性,我们总会不自觉地为了适应环境、适应目标而改变自己。就像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说的:“人们总是误以为自己已是成品,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半成品。”
关于性格的第三个错误认知是,性格是由过往经历塑造的。
我们很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今日事,明日果。针对性格这件事,我们也会认为,自己当下的性格,是由过往经历塑造的。比如,一个经常被捉弄的学生,可能会变得敏感、自闭;一个遭受过背叛的人,可能会变得多疑;一个不受父母重视的孩子,可能会更争强好胜、想要证明自己,等等。
但同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再谈起过往的经历,发现其实都只是一些小事:受过的捉弄,已经根本不在意了;发现背叛的人,也是情有可原;父母的忽视,可能只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
客观来说,这些经历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对过往经历的看法;所以,事实上,不是我们的经历本身影响了性格,而是我们对经历的看法影响了性格。
说白了就是,塑造当下的你的,并不是你的过往经历,而是你怎么看待你的过往经历。
一些人的性格之所以很难改变,是因为他们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一直没有改变。比如,面对童年的创伤,有的人可能会一直心怀怨念,而这些怨念会逐渐堆积,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一片难以磨灭的阴影;而也有一些人,会选择与自己的过往经历和解,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他性格中的阴影也会被消解。
好了,我们一起和作者破解了有关性格的3个误解。这3个错误认识请你一定牢记:第一,性格能够以类型来区分;第二,性格是稳定持久的;第三、性格是由过往经历塑造的。
了解了对性格的误解,那么性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明天我们一起来揭密性格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