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们阅读了《游戏 学习 发展》一书,书中围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如何观察、记录、解读与回应幼儿的游戏活动,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不同年龄阶段自主游戏的学习故事。翻开书的前言,本书旨在通过这些优秀案例能进一步推动《纲要》、《指南》的贯彻落实,激励我们关注幼儿发展,研究幼儿游戏,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专业成长,由此令我深深感知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的成长的确不可估量。但是身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从孩子们的游戏中解读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们的高光时刻,我们就得好好思考一下了。
在书中有一篇中班的从保龄球到多米诺的介绍,书中的孩子们在最近一段时间热衷于搭建斜坡,让圆柱体积木从坡上滚下,观察滚下的轨迹和速度变化,几天后孩子们又在斜坡末端摆放一些积木玩起来类似打保龄球的游戏,但是开始时的“保龄球”总是有一个两个没有倒下,书里的孩子们想了好多办法,最终孩子们成功了。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将长方体积木由坚放到横放,究竟是增加了难度还是降低了难度,幼儿的看法不同,这说明他们在认知水平上存在着差异。经过了解得知,小西认为难度降低,是因为他觉得积木横放后变矮了,就更容易被击倒;小轩认为难度增加,是因为他觉得横放不像竖放那样,一碰就会倒。在看法不同的情况下,他们依次尝试,结果证明难度增加了。这说明幼儿在面对问题有不同看法的时候,会通过实际行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我自己班里的小朋友在玩室外的炭烧积木时孙硕和马铭辰搭东西了一个类似于跷跷板的东西。把小的正方体积木放到一边,另一边用脚一踩,正方体积木就会跳起来。但是正方体总是跳不高马铭辰认为是因为正方体积木太大了是正方体的问题,孙硕认为是因为跷跷板中间的积木太小是中间支撑点的问题。在观点不同的情况下他们邀请了刘敏睿来帮助他们,他们不断尝试结果证明正方体的大小和中间支撑点的高矮都会影响正方体跳起来的高度。孩子们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我们要做不是在孩子们一遇到困难时就给他们帮助,而是要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游戏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过程,充满着多种可能。幼儿在游戏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他们的经验、技能及对问题的思考。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估幼儿原有经验和挑战间的距离,依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策略,适时提问和引导,让幼儿踮脚摘到“最近发展区”的“果子”,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快速发展。
在搭建过程中,幼儿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积木筐里装不下时,他们想出了分类整理和先简单组合再收纳的方法;在分类收拾和搭建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积木的材质、大小、比例和空间关系;在交流搭建意图时,他们用越来越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绘制酒店设计图的时候,他们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思维并用语言加以解释;他们的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动作同时得到发展;他们不断探索、发现材料的特性并解决搭建中遇到的问题,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他们在独立搭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效能感,在合作搭建中感受到协同游戏的快乐,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越来越自信、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