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3·随笔

休息了第三天,身体上有点蠢蠢欲动,总是想干点啥。

但是光是翻个身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了。

还得节省体力做个饭或者拿个外卖,实在hold不住。

今天又一不小心刷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解说。

看了很多次这部关于皇后乐队的解说,但一直其实没记得到底是什么故事。

只是每次都止步于看那一场最伟大摇滚现场演出,而对人物本身没有太多的记忆点。

但即便如此,他们的音乐本身都已经足够震撼灵魂了。

在看完弗莱迪·墨丘利的人生经历后,对他的歌词更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不小心就听得热泪盈眶。

不知为何,这些最炫烂的星星,总是英年早逝。

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们也不是出师未捷,而是明明还可以有更辉煌的未来,却突然被死亡所召唤。

……

本来想说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话,但弗莱迪说,他不要被别人可怜,被拿来当反面教材,所以不聊了。

……

说起来,能听出音乐包含的感情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挺奇怪的话题。

首先无可否认,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作曲者一定是包含深情或激情地去创作,然后用更加饱满的情感将其演绎。

但就比如Queen,为什么在我还不知道他们的经历,而我自己又年纪还不大的时候(听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就能被感动呢?

理论上,我应该是无法理解他其中的感情的。

一方面,可能是歌词在帮忙,另一方面,应该是和我的阅读、观影、看剧等一切让我“体验别人人生”的经历有关。

想起之前曾说过,解读电影往往是解读自己。

大概,听音乐,当我们感动的时候,也是听见了自己吧。

就如已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说过,他相信音乐本身可能给人带来各种思绪情感,但他最讨厌说音乐本身就拥有某种力量的说法。

就好比,小时候其实我很讨厌一切带鼓点的曲子,而长大后我却非常喜欢。如果说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带来的,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呢?

大概还是“那段音乐里,有没有我自己”的缘由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