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跨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它的教法让我们清楚知道为什么这个中阴是如此珍贵的得度机会?它对人的真实意义是什么?这一世我们幸得人身,最重要和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
上师们说:心有一个层面是它的根本基础,称为“凡夫心的基础地”。十四世纪西藏的一位伟大上师龙清巴如此描述:“它是未开悟的,属于心和心所(心的事件)的中立状态,它是一切轮回和涅盘的业及‘痕迹’的基础。”它们就像仓库,过去我们由于烦恼所造成的行为,其痕迹全被储藏起来,有如种子一般。当因缘成熟时,这些种子就会发芽显现成生活中的环境和情况。
如果把这个凡夫心的基础地想象成银行,“业”就存放在里面,变成印记和习气。如果我们倾向于某种思考习惯,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这些习气很容易就被刺激和引生出来,并且继续不断地发生。由于经常重复,我们的倾向和习惯就变得越来越深,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它们还是持续增加和累积力量。这是它们决定我们的生活、死亡和轮回的方式。
我们常常怀疑:“我死时会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我们现在有什么心态,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不加以改变,死时就是那个样子。这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利用这一世的时间,在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努力净化我们的心流,从而净化基本存有和性格。
我们常听说“六道轮回”,指的是佛教里提到的六种存在界(不同的生命形式):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和地狱。这每一道都是六种主要烦恼(骄傲、嫉妒、欲望、愚痴、贪婪、嗔恨)的结果。
我们怎么会生而为人、进入人道呢?主要是业决定的。璧如,你和我有基本的共业,所以我们都是人。不过既使在人道里,大家还有各自的别业。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城市或家庭的人有着不同的成长过程、教育、影响因素和信仰,所以这些因缘就构成别业。
我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呢?这完全取决于“业的景象”。上师们使用一个传统的例子来做说明:有六种生命在河岸边见面。对人来说,他把河流看成水,是可以洗涤和止渴的;对鱼来说,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带来喜悦的琼浆玉液;阿修罗把它看成是泪水;饿鬼把它看成是脓血;地狱道的众生把它看成是熔化的岩浆。同样是水,但认知的方式却不同,甚至相反。这种认知的多样性告诉我们,一切业的景象都是幻影;因为如果一种东西可以有这么多的认知方式,那么又有什么东西有真实的、本具的实相呢?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有些人可能把这个世界看成天堂,有些人却看成地狱。
佛法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行而证悟者,使其认知的门被净化为“清净的景象”,才能看清万物。因为普通生命只有“不净的、业的景象”,禅修人在禅坐中也只有“体验的景象”。
关于“了悟无我的智慧”,说的是一个西藏乡下人带进科技发达的现代都市里他的感觉是怎样的?作者说藏传佛教有基本的、正常的、初步的精神教育和训练,这种训练的基础是所谓“三种智慧工具”:听闻的智慧、思索和反省的智慧与禅修的智慧。通过闻、思、修三慧,可以唤醒我们的认识真性,也可以体现我们发掘本来面目,所谓“无我的智慧”的喜悦和自由。
接下来“修行道上的自我”,讲修行的大道上最难摆脱的是自我,就要靠“明智的向导”和按照“闻、思、修”这“三种智慧的工具”,来克服“修行道上的怀疑”。我们的文化中缺少的是专注和丰富宽广的心境,唯有靠不断的禅修才能达到,而只有这种心理才能慢慢培养和发展智慧。不要急着解决你所有的怀疑和问题,诚如上师们所说:“急事缓做。”
不可过分期待,因为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会变得谦虚。西藏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不要把了解误以为是证悟,不要把证悟误以为是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抱有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对于我的传统,我最欣赏的是它的脚踏实地和不尚空谈,它强调最伟大的成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