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618大促,你抢到些什么稀罕又便宜的好玩意儿?除了钱包在哀鸣,估计本不宽敞的房间也因堆了不少快递包裹而怨声载道吧。囤货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为了省钱,但跟风买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或仅仅是出于消费惯性而败了家,就得不偿失了。
说归说,但促销力度这么大,不剁手好像错过一个亿。爱阅读的我又买了一大摞书,可上一批囤的几十本还没看完呢。有些是因为被华丽的封面或抓人眼球的书名吸引,不管不顾买了来,翻了几页就发是自己的菜,索性搁置了。
“有的人虽然经常买书,却读也不读就堆积起来,也就是所谓的‘堆积党’。如果要问我有没有堆积的书,我的回答是没有。我从小就有某种洁癖,认为无聊的书就连放在身边都是一种羞耻。如果一本书我看了5页感觉没意思(或许是买错了),那么我就会把这本书卖掉或者扔掉。”说这话的是阅读量1万册以上的日本知名“阅读大师”出口治明,他是日本最知名的“读书家”,即便是在创业最繁忙的阶段也能每周阅读三四本节。
上面那段话出自他的《书的使用法》,他从长年的阅读经验出发,详细讲述了如何从经典著作中汲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想要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时,应该如何选书、如何阅读;如何更高效地“使用”书等。
如今读书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常有人标榜自己一年读了几百本书,好像数量越大越成功似的。以前我听到这个阅读量还会咂舌,但自从知道了还有看目录选读、跳读、速读等捷径后,就觉得这些数字的含金量有待商榷。
因为照这样说,只要过得了自己心里“并非从头到尾每个字都看一遍才算读完一本书”这关、一本约20万字的书只选读一部分,那我也敢说自己一年读了几百本。
也许你会说,时间那么宝贵,当然要读精华部分。这说得没错,但假如没有个统一标准,你读完前几章就说领会了作者的意图,他说选读了自己感兴趣的几章就算读完,她又说只是读了目录和小标题就达到了自己的阅读目的,那像我这种必须要一字一句读完整本书的强迫症找谁说理去?这阅读量的差距不是一下就拉开了吗?
因此我认为,并不是说一年读完几百本书就能彰显自己多么厉害,到底有多少知识可以为己所用才是衡量的标准。毕竟吃了多少饭、吸收了多少,是不会骗自己的。
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法》中表示:他读书几乎不看目录,要和与人交流一样,不能略过任何内容。而且他拒绝速读,因为“速读就像坐观光巴士旅游,在世界遗产前停留15分钟,拍完照片就马上赶往下一个地点。看照片也许能知道去了什么地方,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如果能够在一个地方多逗留一段时间,仔细地参观一下,肯定能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无论读了多少书,记不住的话就毫无意义。”
在阅读《书的使用法》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没有以说教的口吻表现他有多么的权威,也并没让人们必须学习他那一套理论,而是用极具画面感的叙述给大家展示了他自己的阅读经验,比如说——
※扎好领带,端正坐姿,带着认真的态度读书。
※买来的书绝对不能弄脏。
※重要的书一定要放在书架的最中间。
※看书前先洗手,仔细包上书皮。
※躺在沙发上看书是绝对不会做的,除了度假期间。
※不会同时阅读好几本书,只集中读一本。
※不做读书笔记,完全沉浸其中,极少数情况会标记数字。
就好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在说:“我觉得这样做适合我,至于你听不听,请随意。”
话说最近我为了学会读书,真是读了不少如何去读书的书。这句话拗口又有些好笑。但我是认真的。之前报了个写作课,老师告诉我们,想要学会某个领域的知识,最快上手的方法就是进行主题阅读——选取同类型书中的佼佼者,读个十本八本,基本可以入门。当然成不了专家,但在初级阶段应该够用。
无独有偶,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法》中也介绍了这种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方法。
作者曾经和一个非常喜欢红酒的客户打交道。他们每次一起吃饭,对方都会说起很多红酒的知识,而他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因为他虽然也喜欢喝酒,但对红酒并不了解。后来他就想,干脆通过读书来了解一下。因为他坚信,就算是一无所知的领域,只要阅读七八本相关书籍,也能够系统地、综合地学习。
具体方法就是先读厚书,再读薄书。因为他认为越厚的书内容越准确。而且就算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也要一字一句读完。当读完四五本的时候,就能掌握这个领域的大致轮廓。然后开始阅读薄的入门书,系统性整理之前积累的知识。
为什么不从易到难、先读容易读的薄书呢?作者认为:就好比刚入职就遇到一个严厉的上司,会在一定程度提升你的承受力,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上司都能够顺利应对。但如果刚入职时遇到的是一个温柔的上司,那以后遇到严厉上司恐怕就会手足无措。
那么读完七八本书就可以了吗?还不够,接下来他开始实际品尝红酒,后来就和客户交流愈发深入。
简单来说,当开始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时,作者会给自己制定如下的规则——①找到七八本相关书籍。②先从“厚书、内容比较难的书”开始阅读,把握整体的轮廓。③然后阅读“薄的入门书”,将内容系统化。④通过读书学习之后,再进行实际的体验。
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规则,接下来就不会有任何的困惑,只要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就好。
之前我报了个写作课,老师在讲她怎样写拆书稿的时候说,她接到一个试写的活儿,是拆某位作者的一本小说。她除了买来那本书读外,还同时买下那位作者其他十几本书读。一是为了更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手法;二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作者是怎样的人;三是想看看是否可以将十几本书的线索结合起来,找到相对新颖的切入点,写出可读性更强的文章。最终,她脱颖而出,获得了正式拆书的资格。
在这里想多说几句,是否可以只靠看几本书就能学到相对专业的技能?这个因人而异,除了看你的悟性及吸收程度,还要看你具体学的是什么、是否有可供练习的环境、是否可以学以致用。如果你仅仅看了几本推理小说,读了犯罪心理学、解剖学等就想去当侦探,那恐怕行不通。但如果想像《书的使用法》的作者那样与那位热爱红酒的客户多些谈资,或者扩宽知识面,或不想成为多人场合中的话题终结者,那么多读书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情场中。
那么,市面上的书那么多,那些作者讲的一定都是对的吗?我们一定要全盘接受吗?当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带着脑子去读书,千万不要只顾着人云亦云,像植物大战僵尸里说的那样“被吃了脑子”还不自知。
作者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抱有“这是真的吗”的疑问,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做出选择,才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工作也才会更加顺利。而要想实现这一切,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作为判断材料的修养。
17世纪的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却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
人类正因为能够进行思考而伟大,人类的一切尊严,都存在于思考之中。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能够自主思考。“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自己的意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每天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出选择,这就是人生。
书中,作者还列举了一系列的书单,供不同需求的读者选择最适合自己当下的读物。
“5年后,你会在哪儿?”在这本书的最后,以这样一句话收尾,“现在的你,是剩余的人生中最年轻的时候。”
作者认为,小时候不喜欢读书的人,在长大之后开始“喜欢读书”的例子十分常见。无论做什么事情,绝对没有“太迟了”的情况。如果你对读书产生了兴趣,那么现在就是拿起书阅读的最好时机。
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