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记载慧能得五祖衣钵之后,隐遁在猎人堆里15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恐人争夺衣钵,加害自己。并且五祖弘忍在慧能临走时嘱托“佛法难起,不宜速说”慧能此后一直混迹于农商渔猎之中,接触的全是底层民众。《法宝记》说他“恐畏人识,常隐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亦不说法”。关于恐畏人识,也有可能是当时,慧能大师的身份属于“逃丁”当年他进黄梅,已超过丁年,即使作为逃丁,也是官府搜检的对象,王维说他从黄梅走出后“止于编人”就含有这样的暗示。因此,慧能潜离弘忍并长年隐遁,与神秀的“涕辞而去,退藏于密”的性质类似,逃避官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当然五祖“佛法难起,不宜速说”的嘱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禅宗讲“悟后起修”,当时六祖慧能已经在弘忍门下得悟,自然也少不了一段“绵密保任做功夫”的阶段。因缘如是,十五年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出山,大化四方!关于慧能拒绝应召的问题。则天、中宗曾敕书劝征一事,也始于王维的《六祖禅师碑铭》,而《坛经》、《略序》和《神会语录》等皆不载,这是令人诧异的。而宣扬最甚的是《法宝记》和《别传》。前者说,长寿元年(692)和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两次敕请,慧能“托病不去”。后者说,神龙元年(705)、三年(707),“高宗大帝”分三次征请、奉养、赐额;自乾元二年(759)至永泰元年(765),“孝感皇帝”和“宝应元皇帝”还数次敕问慧能弟子行滔及其门徒惠象,令供养和守护慧能的传法袈裟,并录有往来的敕书和答表的全文。《全唐文》收有唐中宗《召曹溪惠能入京御札》和唐代宗《遣送六祖衣钵谕刺史杨瑊敕》,由这些诏书和碑文我们可以看出,唐王朝对六祖及南宗的重视是确有其事的。
《禅宗史》2 六祖可能是逃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Kelly 自言自语:“一心具足十法界,一身具足神通变化,只要我们识自本心,不再妄求佛祖赐给我们消灾免难,那么我们...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恭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圣诞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