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旅途中,我们共同踩中的“甜蜜陷阱”... - 草稿

文|芦苇

云南的澄澈阳光尚未唤醒清晨,女儿尖厉的哭喊声却已刺穿旅居小院的宁静——仅仅因为我提醒她该听一会儿英语磨耳朵了。


她小小的身体奋力挣脱我的怀抱,哭哭唧唧娇声喊着“奶龙”(她对爸爸的昵称)扑向刚起床的爸爸身边撒娇。爸爸心疼地一把将她搂入怀中,那句“好了好了,今天早上我们休息一下”的纵容,瞬间击溃了我长久以来精心构筑的规则之墙。


旅居本应是难得的美好,却因爸爸对女儿的“补偿式溺爱”,悄然变成了规则崩塌的战场。曾经在家中默契运转的秩序,在云南的蓝天白云下,片片剥落。


最典型的冲突爆发在超市琳琅满目的零食货架前。过去,我引导五岁的女儿养成习惯:先看包装袋上的字。字少的,可以拿来请妈妈看看成分表;字多得密密麻麻、添加剂成分复杂的,只能遗憾放下——这是我们的安全边界。


可爸爸的大手一挥,轻松瓦解了这堵墙:“没关系,宝贝喜欢就拿!”女儿抱着色彩斑斓的膨化食品,脸上是纯粹的胜利笑容,我心中却泛起忧虑的涟漪。


更不用说晨间那宝贵的“英语时间”。过去如同呼吸般自然,如今在爸爸“难得放松一次”的默许下,轻易被动画片取代。


规则一旦撕开一道口子,孩子敏锐的触角便立刻感知到权力的失衡。于是,只要我的要求带来丝毫约束,女儿便祭出她的法宝——放声大哭,精准投向“奶龙爸爸”的怀抱。爸爸的妥协如同最甜的糖果,每一次都强化着这条“逃生通道”。


看着女儿在爸爸怀中破涕为笑,我心中五味杂陈。这补偿式的满足背后,藏着我们共同忽视的代价:


1. 安全感的流失:孩子需要稳定、可预期的环境。朝令夕改的规则如同摇晃的地基,让孩子无所适从,内心的焦虑反而可能加剧。


2. 责任感的消解:规则是孩子理解行为与后果关系的桥梁。当规则因哭闹或求援而失效,孩子便失去了学习承担、理解界限的重要机会。


3. “边界感”的模糊:规则清晰划定了行为的边界。溺爱如同拆除了护栏的桥梁,表面自由,实则潜藏危险,孩子无法学会在安全范围内探索世界。


我明白真正的爱,是规则与自由的和弦,而非溺爱的独奏。如教育家们所言,规则是爱的骨骼,支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广阔空间。而建立有效的规则,关键在于三个“一致”:


❤️内外一致:家内家外,规则精神不变。

❤️全家一致:父母(及主要养育者)站在同一战线。

❤️态度一致:执行规则时,态度需温和而坚定。

看到教育规则有点“偏航”,我第一时间和老公进行了文字沟通,思想上初步达成一致。

和老公的沟通内容

和老公的沟通内容

总体内容如下:

❤️核心理念统一:我与老公深入交流,明确“规则与爱并行”绝非束缚,而是护航。溺爱如同蜜糖外衣的毒药,短暂甘甜却腐蚀根基。我们共同确认了旅居期间必须坚守的核心规则(如安全饮食、基本作息)。


❤️执行细节落地:对于“买零食”,我们调整策略——将“识字看成分”变成趣味小游戏,由爸爸主导,妈妈辅助把关,既坚持原则又不失乐趣。


❤️共担责任,互为后盾:当女儿再次因规则而哭闹找爸爸时,老公不再立刻妥协。他学会了温和地抱起女儿:“宝贝,这个规则是我们和妈妈一起定的哦,爸爸也要遵守。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吗?” 当父母成为彼此的后盾,孩子的“战术”便失去了效力。


❤️微小进步及时肯定:当女儿自觉拿起字少的零食,或主动打开英语音频时,我们立刻给予具体、真诚的鼓励:“哇!你自己记住了规则,真棒!”“谢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


改变非一日之功,女儿试探的眼神仍会出现。但当她发现父母如同一道坚固而温柔的城墙,那扇“找爸爸哭闹”的门渐渐失效。她开始学习在规则框架内表达需求,协商替代方案。


规则也不再是冰冷的枷锁,而是我们共同守护的、让她自由奔跑的安全领地。


“爱若无边,终成混沌深渊;规则如线,牵引风筝飞向更高蓝天。”


那些你曾妥协的规则,最终如何被温柔而坚定地重建?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真正的教育智慧,常藏于每个家庭共同书写的答案之中。


孩子需要的不是摇摆的钟摆,而是父母共同举起的稳定坐标。在规则与爱的交汇处,生命得以舒展而不失方向。


愿我们学会规则与自由(指的是意志自由)并行。设立规则其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为了协助孩子的心智发展和能力发展,只有有助于孩子行为发展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


祝,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