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去年年底我在得到app里面订阅的《刘润五分钟商学院》这个专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清晰简练的表达方式以及非常具有意义讨论内容,使我非常满意的这样的一个专栏,也在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最近,此专栏里刘润老师开始介绍个人管理新篇,在这个篇章的开头,刘润老师极力推崇斯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对刘润老师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没有之一),我自然也十分感兴趣;而巧的是,这本书我在3年前已经读过了,至今还记得当时读这本书给我的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是多年之后,我并没有认真再次阅读这本书,也并没有因为读了这本书而变得“高效能”,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决定重读了这本书,并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这篇书评,希望可以作为一次思考总结,也希望可以帮助到有共同爱好的人,修炼成一个高效能的人士。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认为这真的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没用任何一件事比明确目标能使人心平气和”;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处处充斥着焦虑与不安,如果能心平气和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波涛汹涌,不能不说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习惯一:积极主动;
作者观点及书摘:
定义:积极主动(BE PROACTIVE):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来自刘润老师思考与总结:
消极,就是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尤人,寻找心理宣泄,但对现实没有任何的帮助。消极,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难。
建议:
1、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2、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3、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我的低效原因:
与之相反的是“消极被动”回想自己的过往,当我遇到不顺或者困难的时候,我会习惯性的会去寻找一种转移自身责任的东西,即“借口”,这样我才会心安理得的,而也是因为这种消极的自我原谅,使我们失去了不断成长的机会。过去我会常对人说:我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只是在这件事情上,由于“某某”原因,所以我不想做,或者做不好他。而实际上,这只是为自己开脱,并非真正的积极主动。自从大学毕业之后,我的成长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多的无非是经验和一些专业知识的积累,而这些“经验”未必也都是正向的。
另外,其中特别感触的一点,我会习惯于关注特定一类如:房产、科技、八卦的这些所谓关注圈的东西,好像目的是为了增长见识,而其实看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东西,当我没有真正把时间花到如何扩大影响圈这上面来,这些关注圈并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能量。
总而言之,过去的我,在认知上没有认识什么才是“积极主动”,行动上也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无用的关注圈是过去一直低效的原因。
习惯二:以终为始
作者观点及书摘:
定义: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
来自刘润老师思考与总结:
以终为始,是从依赖期到独立期的第二个习惯,是把基于心智的第二次创造的那个“终”,作为实际的第二次创造的那个“始”
如何做到:目标、原则和计划。
我的低效原因:
目标是个很有趣的东西,有人很小就知道自己想要干嘛,有些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属于哪种类型,或者一直在探索之中。简单回顾我自己的过去:高中曾经一度迷恋小说,想成为一个小说家,上了大学开学学PS、吉他,想当一个艺术家,而我本科是个师范类的专业。后来考研的,中间做过微生物、海产、细胞方面的research;研究生毕业做起了销售,现在已经工作三年,而期间有无数想要换工作的想法,想转行去编程或者测序分析。跌跌撞撞的一路走来,我似乎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
目标可以让人活得清醒,然而目标又似乎不会一下子确定下来,我承认自己目前还是一片迷茫。当我自己还在探索自己的目标,我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运动和读书,最近已经坚持了快2个月,我希望这份坚持能让自己走出这片迷雾。
习惯三:要事第一
作者观点及书摘:
定义: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和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和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来自刘润老师思考与总结:
要事第一,就是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拒绝大部分“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直到小于15%,这样你就可以把65%-80%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并因此,把焦虑之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达到“忙,但不焦虑”的“要事第一”的境界
我的低效原因:
“来啥做啥”是与“要事第一”反义,去年年初我在苹果app store买了一个软件叫“NowThen”,这个软件用来记录自己所花的时间在哪里,大概1-2周时间的记录,我放弃了这个软件。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软件很好,可以有效的分析自己的时间分配问题,然而放到现实操作中却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我原来计划半个小时进行邮件工作,但是一个电话过来,有其他事情需要优先处理,我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活去做其他的事情,因此记录一直无法顺利的进行。但是,在这使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处理事情和问题的逻辑存在的严重问题,无论我的日程安排的多么好,总有其他干扰因素阻碍安排的进行,“来啥做啥”的习惯让我总是将真正重要的事情搁浅了,“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事情在我的工作中时有发生。
而我也意识到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没有一套系统的对事件进行分类的机制,所以习惯性的一把抓,最终什么也抓不住。如今,我每天都对自己的日程事件进行分类,习惯正在逐渐形成,相信慢慢会改善。
习惯四:双赢思维
作者观点及书摘:
定义: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患不足的敌对式竞争。
来自刘润老师思考与总结:
双赢思维,就是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能获得价值。如果赚钱,是建立在你损失的基础上,那我就不干。
修炼双赢思维有三个境界。第二,鸡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你必须输;第二,雀的境界: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第二,鹰的境界,你也要赢。否则就不做。
我的低效原因:
其反义是“非输即赢”;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当前火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的祁同伟,他是这个社会中典型的高情商代表,虽然万事他会为自己的处境考虑,但其实他的每个决策都是尽量让各方满意。所以,关于这点我内心一直有无数的疑惑,或许双赢应该是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的。
在这条习惯,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深刻体会的地方,我希望我重读这本书后,会有新的发现,我再重新写这条。
习惯五:知彼解己
作者观点及书摘:
定义: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新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加彼此的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来自刘润老师思考与总结:
知己解彼,就是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寻求别人的理解。理解别人,是重要的态度,聆听别人是重要的技能:
如何做:1、戒掉“自传式回应”;2、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第三:移情聆听;
我的低效原因:
其反义“自我为中心”人都有很强的表达欲,都想向世人暂时自己的各种喜好。而这种表达欲的结果就是丧失了对他人了解的机会,久而久之变成一个事事从自己角度考虑顽固的人,如果你是像乔布斯这般的天才倒也无所谓。而大部分的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这种非理性的顽固,往往造成各种不和谐。
最寻常的例子就是父母总是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对象的抉择上,父母作为军师,习惯性以他们的阅历和经验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帮我们出谋划策,而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他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同样,我们是不是走在成为“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的道路上,却不可自拔呢?反省,我想大概是现在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了吧!
习惯六:综合综效
作者观点及书摘:
定义:统和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实现1+1>2的成果。
来自刘润老师思考与总结:
“综合综效”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综合综效,就是相信除了“非此即彼,你多我就少”之外,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合作”,找到“1+1>3”的“第三方案”
如何做?
1、尊重差异,感激多样性;
2、培养自己,从复仇,到妥协到合作;
3、找到共享目标,通过创造性合作,找到“第三种方案”
我的低效原因:
其反义“分散单一”;过去,我习惯向熟悉的人请教问题,而熟悉的人往往也是有些“经验主义”的倾向,所以得到的意见在思维上并不会有什么创新性的内容。而自己则在这种单一的思维熏陶下变得单一。所以一直以来,对于负责问题的应对,经常以妥协或者失败而告终,虽然我的生活照样继续,太阳照常升起,然而却扼杀了另外一种可能。
习惯七:不断更新
作者观点及书摘:
定义:不断更新谈到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来自刘润老师思考与总结: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七,是“不断更新”。习惯,无法通过吸星大法瞬间获得,需要不断训练,持续积累。
不断更新,就是通过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情感四个方面的不断训练,磨砺前面六个习惯,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我的低效原因:
其反义是“经验主义”,这个习惯作为对六个习惯的一个总结升华,如果没有上面那六个正向的习惯,我们便会处于一种依靠经验和过往习惯来生活和工作的稳定状态,反观这几年的自己,确实也多数时间是这种状态,在一种舒适区里面焦躁、抑郁和迷茫,谈何成长?
而幸好,我最近已经找回了自己,开始运动、读书、在工作中突破自己。
总结:
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昨天在亚马逊购买了这本书英文kindle版,开始重读这本书的原版,希望会有新的收获。这篇启示录,也愿刚要读这本书的人有所启发,共勉!
俗语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而后是现在”;和我一起种树;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软件:种子习惯,软件非常的清新简单,通过打卡的方式提醒自己养成习惯,种一棵虚拟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