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简书,其实就是一个“混”,没有多少人把在这里的逗留当作是可以向人炫耀乃至公开叙说的正经事,俨如上世纪90年代初刚入股市容易被人称为“黄牛”的人那样只能躲避世人的眼光。
一般来说,刚开始往往发文兴致较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新的场景、新的平台,几乎是纯文本呈现的极简化操作可以让进入门槛降至最低,随心所欲却能自我把控的一键操作,也使许多人获得不曾有过的发表快感,驱策着小白们有意愿不断输出。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阅人无数者和涉世更深者可能是两本书、三本书,在记忆的深处随便摘取一二就是一篇文章,源源不断,呼之欲出,甚至还可以一鸡多吃,使他们有素材不断输出。
——初来乍到,如初生牛犊,不知规则之深浅、不谙人情之厚薄,写起来往往无所顾忌,有勇气不断输出。
但是,到了一定时候,通常是在50天、100天、200天、365天这样的当口,就有了要不要日更抑或要不要坚持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资源趋于枯竭。貌似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的酸甜苦辣咸都不过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浓墨重彩的、跌宕起伏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也就区区几页。
如同分别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故人间的重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通常两三天就说完了,至于那些明日复明日的故事、鸡毛蒜皮的旧事、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说多了,到头来你也懒得吐唾沫星,人家同样也是索然无味。
因资源的富饶而建的城市,一般都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当有价值和意义的素材挖掘殆尽的时候,也是这些人去意徊徨的时候。
日复一日的输出,相当于剥开了自己的画皮,等到可说的内容一一铺排就到了不可言说的底线边缘,这时就会陷于纠结。
——陷于“本领恐慌”。人是有追求的,即使身陷简书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性平台,也是如此。集中到一点,就是希望在每一次输出时都能够给人以新鲜感、启迪乃至教益,那就需要有广泛的阅读、深刻的社会体验和世事洞明的能力。
没有这些,要做到视角、材料、方法、语言、结论的常写常新,谈何容易?于是,有人望而却步了。
——难以承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压。最适合混简书的用户,是同时具备“财务自由”“闲暇时间充裕”“阅历丰富”“善于思考”“有一定表达能力”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如凤毛麟角。比如说,我的友友里面教师不少,寒暑假时间充裕,混简书如鱼得水,但开学后两头不见太阳,坚持日更就勉为其难。
当今社会,内卷如影随形,不可须臾怠忽,除了那些以此谋生的直播主,没有几个人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何况是于名于利如鸡肋般的简书。
——即使在简书做到极致也很难体现成就感和获得感,甚至觉得是虚度光阴。说到底,简书是一个非常小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社区,这里没有真正的大咖,彼此俨如过江之鲫,无论那种类型的作品极少有精品力作;没有与外界对流的通道,也不存在内部的讨论,几乎完全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所在,稀稀拉拉的那一点阅读量和零零星星的那一点影响力,与其他创作平台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就算创作有收益,99%以上的人在此辛辛苦苦大半年可能还不能购买五斤猪肉却很可能演变成为被剪的羊毛。
当垄断、特权横行且圈层化越来越明显的时候,许多人就会心生倦怠。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我想走,其实我想留”?倒不是因为始终保持了对文字的热爱,而是对在之前创作过程中累积的朋友圈的眷念。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对曾经与自己互动过的友友很难挥挥手就消失于茫茫人海,从此形同陌路;对自己在这里耕耘留下的文字,也很难弃若敝帚。
于是,在去留的十字路口,就有了三种选择:
——咬紧牙关,持续耕耘。这应该是极少数,寥若晨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解除日更的枷锁,实现与自己的和解。视身体状况、时间充裕度、灵感的迸发相机行事,可进可退。
——“米不够,水来凑”。根据观察,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凡是写买会员、赚收益、摇转盘、日更感受、获得某某称号或徽章的,基本上就是“凑更”的水帖;二是记录日常琐事的,相当于向陌生人公开的日记本;三是如我一样发“今日晒网并奉人生格言一句”或随便选取一个截图一言不发的。这些属于没话找话,或者本身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脑子空空如也,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最近注意到一个在简书整整三年,输出350万字的友友,可谓笔耕不辍,但突然断更一个多月,前几天偶然冒了一个泡,一口气如同他过往的风格发了5、6篇长文,然后复归沉寂。他在最近的文章中说想成为一个“闲人”。一个经常在临近半夜十二点发文的人突然之间想成为闲人,画风转换太快,令人难以理解,但在我看来,其实也是反映了大多数人在简书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如野草,如浮萍,如尘埃。
也许是因为原先那种人声鼎沸、精锐辈出的盛景不再,也许是为了挽救当下简书在凄风苦雨中还有阳光从阴霾中透射出来,管理层可谓煞费苦心,弄一个日更排行榜,每达到一定天数就颁发一个徽章并赋予不同数量的加成卡以示奖励,此外还开设一个“日更教会我的那些事儿”之类的专题,通过大派简贝吸引一部分用户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于是,有人为了凑更,用闲言碎语去充斥,用花边故事去填塞。其实,这些勉强还在日更的人,内心是无比煎熬。
更有一个“神奇”的走火入魔者在简书招摇过市,是齐方永老兄发现的,这个人迄今日更天数超过1000天了,排名80名,但是查看动态、文章、帖子,均为0,总资产也只有0.3,我猜想这个人日复一日地发但很可能是即发即删或迅速私密,简直就是在做类似脱了裤子放屁的无聊事,其精神之分裂、做事之愚钝无以复加。
混简书只是混社交媒体的一部分,混社交媒体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此看来,如果混简书平均每天超过一小时(包括阅读、互动、创作等),就必然影响学习、工作和其他生活。如果一个人知识储备丰富、见多识广、思维敏捷,能够妙笔生花,下笔千言不费吹灰之力,参加有意义的日更未尝不可。如果仅仅停留在家长里短、贩卖隐私的层面,那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休息、阅读。
既然为了完成日更是在东扯西拉地凑字数,是敷衍塞责,那还不如放弃那些异常绵薄,聊胜于无的收益。既然完成日更已然成为不少人的心灵枷锁,那不如暂时归隐,通过沉潜以做到厚积薄发。
日更不行,就周更;周更不行,就半月更;半月更不行,那就月更。倘若月更也做不到,基本上就是心如止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