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游龙舟,美食吃粽子。想必大家一定也和家人和朋友美美的吃上一顿粽子了。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深入讲讲粽子吧,粽籺【hé】 是一种粽叶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自南方古百越俚人时代,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 自古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的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先说说粽子的历史吧,粽子在中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据我了解,汉代就有详细的记载
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像粽子。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糭【zòng】,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接下来我来详细的介绍下现在粽子吧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史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鲜肉粽”:花肉拌入调料后最好腌上一个晚上,第二天再用,这样会比较入味。
“煮棕”:从水开后算,粽子需要熬煮三个小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煮粽子的水一定要盖过粽面
介绍这么多,我还是忍不住,再来吃一个,这里我还记得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煮粽子,不知道为什么,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因为受不了美食的诱惑,总是偷偷的吃。因为太急总是会吃到半生不熟的,老爸也打趣的说,煮粽子啊,不能靠在灶台角,灶爷爷不高兴就就煮不熟粽子喽,你看你不乖了吧。
除了中国人吃粽子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也有类似的食品。国外粽子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得多努力,希望带着家人一起出国尝尝国外的粽子。有兴趣的你也可以介绍下你家乡的粽子。
好了吃饱全国的粽子,我们回到主题吧,粽音同总是总,“粽”是情,有人呢是怀念屈原,怀念那忠于国家的爱。我怀念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同时我也还念,小时候一家人一起做粽子的场景。大半夜为了品尝第一口美食,会围绕在炉灶口一直到蹲到粽子煮熟。一篇粽叶,到一快肉,一个些糯米。都包含一阵阵浓情。所有的粽子品种,都是蕴含出劳动人民爱。千山万水"粽"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