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觉得,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孤独感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痛苦,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
......
这是刘若英写在自序里的一句话。
2015年,45岁的刘若英在生子前,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自我审视,进而完成了这本关于“自处”与“相处”的书。
面对即将进入的人生另一阶段,她用娓娓道来的笔触,记述了一路走来碰撞在自我与爱情中的经历:矛盾的人生,未知的前路,如何过好一个人的生活,如何经营两个人的婚姻......虽然从个人的视角出发,但字里行间,却能真实地代表社会上某一类人的共同疑惑与心声。
书中还收录了她与八位好友,关于生活与爱的真切对白,以对谈的形式,生动呈现了不同性格的人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
五月天、陈绮贞、宋冬野、林奕华......八位好友,九种人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潜意识的“赞同”或“反对”,逐渐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性格边界,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
如果,你也曾挣扎在“自我与爱”的抉择中,对前路感到不确定。
如果,你也正一边保有对自我的坚持,一边又渴望爱人的陪伴,不知道怎样的选择才不会后悔。
那么,可以试着读读这本书:像奶茶一样,一边审视自我,一边观察世界——然后意识到通向幸福的路,不止一条,或许每个人都不同。
......
“在爱人的怀里孤独。”
这是奶茶得到的,关于幸福的答案。
【关于“自处”】
❀不对自己失望,不背叛自己:
结婚、生子,对我来说是“最最不平凡,也最最具有挑战的事情”。我正走在陌生的旅途上,手中没有明确的地图,也不清楚将去往何处。我只能一步步地往前,没有任何停顿,不想有后悔的空间。有人会因为我的这个决定而失望吗?我不能确定。而我只是希望,在这段旅程中,可以在路上看到崭新的风景。我并没有对自己感到失望,我也不曾背叛自己。
❀和自己“对话”的神奇能力:
“我对于爱情这件事,可以自我完成很多的过程,我不需要实际去做这件事情,只要脑子不停止转动。”
“从吃东西上获得快乐,有点像你花钱去游乐园,搭云霄飞车的时候很快乐,坐海盗船的时候也很快乐,但我觉得身为人类,我们应该更厉害一点,起码要比食物厉害。如果要从游乐园里获得快乐,我们可以在身体里盖一座想象的游乐园,吃过一样东西就把味道记下来,以后再看到这样东西,就能立刻回刍那样的滋味,就不必再去点了,因为我已经知道吃起来是什么样的感觉。”
❀想不通的,说不出口:
“有种人确实是这样,没消息就是好消息,他一定过得很好所以没有出现;可是像我这种,没有消息一定就是有问题,因为我觉得诉苦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是再度伤害,所以当我什么都不说的时候,就表示我正面临了某种问题。”
❀学着转移片刻的坏情绪:
“做饭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先生是聪明人,不会劈头就问我“你在忧郁什么?”。因为只要开这个口,就得展开讨论了,一讨论就得在忧郁的情结中纠缠,不一定会找到出口。如果纠结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于是,他找一件事让我做,把我带离眼前的问题与郁结的情绪——反正很多暂时处理不了的问题,时间到了自然有答案,与其忧郁未来的事,不如专注于眼前的生活。”
❀想说的想做的事,不要等:
“你为什么会想买圣诞树呢?”玛莎问。其实倒也没有特殊的原因,只是那天下午,我把脚垫得高高的,以舒服的姿态阅读着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心里忽然间响起“去买棵圣诞树吧!”的声音。我很怕若错过这个时机,这辈子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冲动,于是,尽管外面飘着雨,我还是搭了计程车出门。
❀极度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我遇到事情总是先假设最坏的状况,如果事情最后没我想得那么糟,就会觉得自己赚到了。但如果事情跟我想的一样糟,就会觉得OK啊,反正最坏的状况都设想过了,再糟糕的情况都做过沙盘推演了,我可以应付得了。
先把自己置于死地,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没有可担心的事,自然而然就会乐观起来——这算是我善待自己的方式。”
“我都是先说我可能做不到,让对方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我如果知道我可以做到 80分,我会告诉对方,我最多只能做到 60分,就不会被压力逼疯,如果我真的只做到 60分,我就会觉得说,我告诉过你的,我只能这样,但如果做到 70分,对方就会觉得他赚到了,但若最后,我做到了正常状态的 80分,对方就会觉得我超棒!”
❀生活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有种说法叫作‘最虚无的,才会最积极’,因为好跟不好是相对的概念,‘既然面对什么事都无所谓,也没有非得要完成什么事不可的话,那何不干脆放手畅快地生活?’当人这样想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变得积极起来。而且,人生真的不用这么悲观,不需要凡事都往坏处想,这世界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有它‘有意思’的地方,试着去寻找事情的有趣处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看见事情的本身。事情通常没有所谓的好或不好,遇事的当下,所需要思考的是根据事情的本身去判断与决定‘解决’或‘不解决’就好。认真活在当下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更别提,很多事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好与不好之间并没有那么绝对,既然是这样,那就更不用这么在意。 ”
❀你要让该留的留,该走的走
“如果小叮当给你时光机与任意门,你要哪一样?”
······
我不会要你丢掉记忆。
因为那些走错的路,我们看见了意外美丽的沙漠与仙人掌;也因为那些不适合的人,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
剑桥的河流依旧,叹息桥依旧,当年撑船的大学生已不知去向了。就是这样,故事依旧缓慢地流动,然后再相遇时,让我们彼此说一声“好久不见”。
我总爱怀旧,也发现到很多人喜欢怀旧。然而现在就是未来到过去,也许我该更加珍惜当下,而不是一直缅怀过去。希望老了以后,“怀旧”现在的自己,是如此地丰富精彩。
我从不对过去“告别”。
我只是背负着它往前走,也因为如此,我才知道我比以前更有“气力”,才发现我们比想象中坚强——而那些气力与坚强,是练习与累积出来的。
【关于“相处】
❀不说话,也不会尴尬的自在感:
“隔壁一对年近六十岁的夫妻突如其来的谈话吸引了我。他们并不是一坐下来就开始交谈的,而是面对面沉默地坐了好一会儿,等到咖啡送上来,双方都各自啜了一口咖啡,也许是感到有必须开口说话的压力,又或者是,周遭传来的说话声,让保持沉默的他们感到不自在。
两个人就顺着这个脉络,以冷淡的语气,漫无目的地交谈起来。言语间感受不到交集与火花,仿佛夫妻置身那样的环境,就非得挤出点话来说才行。
有如交代义务般地交谈。要表现出什么呢?是彼此的感情很不错吗?忽然间,我对那样的相处模式感到可悲——望着在对面专心滑手机的先生,我忽然觉得,我们就这样一起喝咖啡也挺好的。
❀“能选择”就不担心,“有选择”就不后悔:
“可你不担心,时间久了以后,他就会觉得你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吗?”玛莎问。
我不会因为“担心”就不这样做,我更加担心的是,有一天“不想”这样做了——能“选择”,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既然选择了“相处”这条路,即便我必须放弃一些独处习惯与模式,也是应该的。
慢慢地,我也能感受到另一种生活的乐趣——还是那句话,既然单身不单身都会后悔,那么我希望自己“结不结婚都不要后悔”。
❀没有什么所谓“无条件的爱”:
“是这样说没错,但这也说明了,你还是很在乎别人的反应,别人的反应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如果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就很可能会牺牲自己以满足别人。
比方说,要为 baby如何如何牺牲之类的,但即使是为亲密的家人,某些牺牲依然不值得。有些人会说,无条件的爱最伟大,但不管为什么原因,那种必须牺牲自己才能展现的爱,绝大部分是有附带条件的。人跟人的关系,只要附加了条件,就必然会产生压力。这世界上,其实没什么无条件的爱。”
❀真正从心底接受,人是会变的:
“比起相不相信海誓山盟,我们应该要正视——人会不断地成长。”他点出一个很棒的说法。
在现实的生活里面,人是不可能不改变的,眼前说出的誓言,也许只要当下是出于真心的,就应该开心地相信与接受,但不必要紧守着不放。如果承诺可以成真,当然很好,但若不,也许只是因为时光的改变,使得某些事情无以为继罢了。
生活中的很多冲突与悲剧,就是因为大家太相信誓言不能改变,一旦有一方不遵守,就必须毁灭对方,或是让自己过度伤心难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了怕对方失望,就算非常勉强了,也逼迫自己得谨守说过的话,无形中就带来太大的压力。这世上,没有在巨大压力下还可以营造的美好关系。“
事实上,心理学家弗洛姆(Fromm)曾经讨论过,由于人类太迷恋海誓山盟这种在现实生活里面难以存在的爱情关系,导致在很多爱情故事、电影里,死亡成为必要的存在,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泰坦尼克号》都一样,毕竟,只有死人是不会有改变的。
人只要活着,就会成长,只要成长就会产生差异,但并不是说,产生差异就一定不能继续两个人的关系,而是要试着在变化的过程中,欣赏对方,接受对方,让两个人的关系也可以跟着成长。不断地要求对方要忠于誓言,忠于自己,完全不能允许丝毫的改变与成长,就跟恋尸癖没有两样。事实上,在英文里面,恋尸癖(necrophilia)跟爱恋死亡是相同的字。”对有些人而言,“负责任”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一走了之”,需要更大的勇气。
❀关于“真正完美的相处关系”:
对于“自处”与“相处”,王医师分享了一个令我拍手叫好的说法:这是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说的,他认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这是说,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状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全,生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这句话真的太经典了。有时候,纾解一个人的方式,不见得是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他知道,你在,就够了。
【与朋友对谈】
❀五月天-石头:我自己的独处训练:
“演完戏、录完音或演唱会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我会把自己工作上的一切暂时清空、遗忘。因为回到家之后,我的角色不再是乐手、演员,而是丈夫与爸爸,必须放下工作时的情绪,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在外面的情绪带回家里,对家人来说,是不公平也不需要的。有时在家时,老婆问起我工作的状况,我大多简要地三言两语带过。
“场景转换的交通时间,就是我处理自己情绪转换的独处时刻。”
❀玛莎: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孤僻”:
约玛莎访谈时,他还是单身。而我们进行访谈时,他已不再是一个人。
我们彼此看着,有种相互观望的感觉。如此深爱“自处”的两个人,都突然地那么自然而然地走进承诺守候的关系。我想我们会比一般人更加珍惜“相处”的生活方式。
因为对被认为孤僻、不想将就,最终妥协的我们来说,选择、愿意走到这里,是那么地不容易。“既然我跟自己相处得很好,生活过得开心、丰富、幸福,从没有觉得自己哪里不完整的缺憾;那么,我就完全不会想委屈自己跟其他人相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委屈都不想。那些人眼中的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
❀玛莎:好朋友的相处之道:
朋友相处得越久,就会知道哪些话不适合说与正确的表达方式。真诚地表达意见,又不会伤害对方或带来困扰,才能妥善地维持彼此的关系。另外,也可以借由这样的关系,给予对方独立的生活空间。所以才会常常听到,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像我曾经看过Mr. Children(简称ミスチル)的访问,相处超过二十年的资深乐团,他们的相处之道也是非工作时不联络。保有彼此独立的空间,是维持好关系的不二法门。”玛莎说。不过保持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并非漠不关心。只要彼此知道,如果真有需要,会随时义无反顾地支持彼此,站在对方那边,这样的关系就已经足够。
❀陈绮贞:好的相处,应该让“没关系”变成“没问题”
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其实不是空间领域被侵犯的问题。而是原本有各自习惯的两个人,因为彼此之间的迁就,让原本需要各自独立的性格受到扼杀,这点,有些人即便有感觉,也未必会表达出来。
绮贞说:“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在相处上,像这样的事我们常会说“没关系”,将就一下就过去了,但其实应该是让“没关系”变成“根本就没这个问题”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