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坐在桌前,褪去了几天前的浮躁和不安。安静的环境,反而适合静心沉淀。
反复地端详着手中的能量卡,“接力”二字尤为耀眼,越发觉得,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2018年,因为学校的安排,我接过了“助学”的接力棒,被迫上起了互加课,直到看见了孩子们眼里对互加课堂的期待,我才慢慢放下成见,开始接纳。
2019年,怀着对互加的期待,我接过“助教”的接力棒,开始了助力宁都互加的工作。助教工作是枯燥的、繁琐的,身边的人来了又走,这根接力却棒依旧在我手心紧紧的拽着,说不上为什么。或许是对网络课堂远景的一份坚信,或许是对乡村娃娃梦想的坚守,亦或是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路同行。
2020年,因为参与互加计划,有了参与青椒计划、兴成长计划等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网络培训机会,信息技术能力等得到了提升,我被赣州市教育局聘为“赣州市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带着收获,我继续为互加助力。
2021年,我有幸跟随宁都网师团队赴上海研学。出发前,宁都专递课堂30多名队员在县教科体局四楼会议室参与了“2029学校共创活动”。对话、讨论、分享、共创,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模型,更使我深感“接力”的使命重大。
带着这份责任,跨越871公里,我们来到了位于上海浦东软件园的沪江教育互加计划办公区。第一次来互加总部,内心的激动是不言而喻的。温馨有爱的会场、满墙熟悉的照片、一幕幕宁都专属的视频记忆,让我忽然间热泪盈眶。宁都互加走过的这几年,有艰难、也有喜悦。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更多的是凭着一腔热情埋头干活,冷不丁发现自己跟随团队走了这么远,收获了这么多,心中满是自豪、感动。这一刻,我也开始思考,作为助教团队的一员,我们做了什么?做的够吗?
平心而论,相比互加计划的站位,我们还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娃娃。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满足宁都互加工作的基本运营。下一步该往哪走?怎么走?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亟待解决的。
为了引导大家更好的进行宁都专递课堂的五年发展和规划,互加计划为我们量身定制了研修手册。吴虹校长对未来网师成长冰山模型做了解读,重点分析了基于冰山模式的4个认知层次。未来网师的成长,需要勇敢下沉,深入感知,才能具化实施,整体提升。那么,我们该如何下沉?又如何上升?
漫步在汇智河畔,微风徐徐吹来,是自然的声音。我忽然在想,我为何而来?该往哪去?身为教师,我为未来教育而来,要带着教育梦想而归。但清空已有的认识,撕去教师的标签,教育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也应该要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本真,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式+体验式的快乐学习,是不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而以开发学生潜力、放大学生天赋为使命的学习。
放下已有的思维定势,回归大自然,放松身心,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从场域中去感知、去生成,这不就是下沉吗?带着全新的思考,我们开始设计未来课程。基于对信息化教育的畅想,带着为乡村娃娃圆梦的梦想,我们组设计了《小美人鱼》课程,呈现了一个孩子坐在课堂就能畅游世界的未来课堂。我们的设计和展示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在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我感动于团队的全力付出和默契配合。
是的,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团体的智慧和协作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力量。作为网师团队的我们,又该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让宁都专递课堂更加生命力呢?未来网师成长冰山模型同样给了我们指导:
1、凝聚力。凝聚力是维持一个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一个团队潜能的基石。作为一个团队,我们不要急着走太快,要学会放慢脚步,停下来倾听每个成员内心的声音,打造内部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2、思考力。思考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行动方式。一个团队能走多远,领头人的思考和眼见、团队成员的思考力水平都尤为重要。带领团队下沉,去学习、去思考、去提高,队员有活力,团队才有生命力。
3、执行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将思考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再实践。这才是团队进步的关键。
翻开互加计划网师能力模型框架,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正处在的是一个2.0网师阶段,如何研究开发出适合宁都的网络课程,成功向网师3.0蜕变?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从上海到宁都,从互+计划到宁都专递,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这是一场教育的接力。我想,我终究会接过“3.0网师”的接力棒,和我的团队一起,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