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就像盖房子
对于想表达的东西,去构思、列提纲、填充素材。
很多作家比喻写小说就像建房子/造房子。比如,曹文轩说“造屋”,王安忆说“纸上造房子”,……
小说的框架结构,就是房子的硬装;
小说的情感血肉,就是房子的软装。
先硬装再软装。我有过因为没有打框架而废稿的经历。框架先行总是对的。
写作是手工活,有一定的技巧性。让我们做自己的文学建筑师,不断去写去建房子,构建自己的文学风格。
例如,沈从文建造的是的世界是湘西;莫言笔下的世界是高密,他们的写作风格有着很接地气的乡土味。
二、如何成为自己的文学建筑师?
多读书,学习并总结文学大家们是如何写作的,也为我们的创作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就像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大量的阅读加意识流的想象之作。
就像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言,他的文字让人感觉他很博学。他就是一个从小阅读了很多书的人。那些读过的书成了他后期创作的灵感与素材。
他说,写作可以不需生活,阅读加想象力就足够了。这话,我信!!!
我女儿就是从小热爱阅读者,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到现在初三,她的作文一直被语文老师作为全班范文。她在12岁时还写了一篇600字的古文自传,让初中部的老师们都惊叹不已。
这个月的6月11日,女儿的班主任微信给我:“最后一次模拟考,语文又是全班第一,中考考出这个分数的话,妥妥的全县第一呢!”
如果我们少有阅读,即使我们的创作来自生活,但总是会少了那么点韵味。我就是阅读量很少的一个人……
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毛姆,他是一个总在路上且总是随身带很多书的人。他的写作就是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大量的阅读,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所以,我们的创作三要素是:阅读+生活+想象力。
就像70后作家代表人物、《人民文学》编辑徐则臣说,我的习惯是,如果有十分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
可见,大量阅读是成为作家的必修课。
卓老师说:“一个好的写作者,先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我不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因为我有时候一个星期都没读完一本书。更别说10分时间6分用来阅读,我得狠狠改变了!
三、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多阅读并且多分析原著,品味优秀作家是如何建造令我们震撼的房子的。
确实,最近读到卓老师让精读的徐则臣的《露天电影》和老舍的《断魂枪》,其人物设定、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修辞手法等,够我学很久了。
我得边学边练,笔耕不辍,希望最终会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
除了分析人物、故事情节,也要分析标题。
说起标题,它是小说的元素之一。
四、小说的元素之一: 标题
标题很重要。很多读者会因一个标题决定是否打开一篇文章来看。
一个好的小说标题,它有三个特点:
1、有意蕴(有想象)
如,莫言早期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原本标题是《金色的红萝卜》。金色,是一种单一色;而透明,它就有了一种穿透力的意境。
2、有象征意义
如,老舍的《露天电影》,象征着秦山原这个放映露天电影的人,在露天下躲在黑暗里和那些女人们演了无数场龌龊的戏。
3、能够高度概括故事核
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标题就很好地概括了故事主题。
徐则臣说 ,他都储存了很多小说的标题。他说自己都是先想好标题、确定标题,再去思考升华,然后构思架构、开始写。
这点我得改变,我有时候是边写边想标题的,有时候是想到了一个标题(主题),就马上着手写,少了深度思考和完整框架。结果是有时候写出来的文章没了故事核,少了意蕴和象征。
非常感谢卓老师百忙中花时间、精力,无偿教我们小说创作。
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大爱利他的情怀,他讲课风格极其亲切自然,传授知识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刷新了我对小说创作的认知。希望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不负老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