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3
2.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13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13
4.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13
1.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14
一、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后继者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四)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
2. 实践的特点
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 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处理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活动;文化创造活动。
4.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基本结构)
(1) 实践主体:
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2) 实践客体:
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① 实践客体的分类: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分,可以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3) 实践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和手段的程序与方法。
① 实践中介的两个子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同意,表明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主观和客观总是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性。超出一定的条件,真理将不复存在。
1. 真理的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产物。认识的真理性仅仅在于主客观的一致性。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 真理的绝对性
凡是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这是绝对的;人类能够正确人事无限的物质世界,这也是绝对的。
(2) 真理的相对性
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人们把握到的真理总是有限度的,在广度上,只是对无限宇宙一个部分的人事;在深度上,对这一部分的人事也只达到一定程度。
(3)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同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之综合构成绝对真理。
3.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 对立统一关系
两者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谬误是主客观相背离;
作为人类人世中的一对矛盾,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真理总是在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真理在斗争中揭露谬误的性质、危害与根源,扩大自己的阵营,缩小谬误的地盘。
真理在斗争中为迎接谬误的挑战,不断研究新情况,从而使真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真理在斗争中利用和改造谬误中所包含的某些观点和材料,促进真理的发展。
(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 价值的定义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课题满足的效益关系。
2. 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强调的是有用性、多元性
3. 价值的标志
是对主体是否有用
4. 价值的基本特性
(1) 客观性
客观物质有某种特性
(2) 主体性
主体的需要
(3) 多维性
每个主题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4) 具有社会历史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变动归根到底是以价值为基础,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一致。
4.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 价值规律的局限性
价值规律常常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以及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与周期性波动。
表现为:导致社会资源浪费、阻碍技术进步、导致收入分配两极分化。
解决方法: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从而保证机制规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把他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6. 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先要认识和尊重,以便利用。
利用价值规律以及充分发挥它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优胜略汰等方面作用,以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
利用价值规律,就必须控制其负面作用,要适时地发挥宏观调节作用。利用价值规律,作为国家、政府来说,应从宏观上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要通过立法等手段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
利用价值规律,作为企业来说,应重视市场的作用, 企业应该坚持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 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2.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3.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4.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持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增值价值的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 基本概念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1) 生产集中
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 资本集中
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3) 垄断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小手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与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4) 垄断组织
是指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2.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5. 垄断的形成
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6. 垄断的形式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7. 垄断的目的
垄断的目的是垄断利润。
垄断的实质是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益的方式是通过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垄断价格:垄断高价——出售商品时获取;垄断低价——收购原材料时攫取。
8. 垄断和竞争
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垄断——》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
垄断没有消灭竞争,而是在更大规模上展开激烈竞争,因为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调节,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产生。同事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9.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 银行的集中和垄断
银行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2) 金融资本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成为新型资本。
(3) 金融寡头
概念: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和国家机器的少数垄断资本家。
统治:经济上,通过参与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掌握国家政权。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实际统治者。
四、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快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早期自有资本主义时期,已有萌芽;20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化进程加速。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 生产全球化即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国际水平分工成为主导形式,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的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贸易全球化(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3. 金融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大大加快。世界各国和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是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洽、金融交易更加自由。
4.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四)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
五、资本主义以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据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的表现出来”。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资本的不断积累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物质条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在客观上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是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地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4.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因为,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其次,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只有当他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再也找不到缓和的办法,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资本主义才会灭亡。
当新制度创造出较之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显现出本身的优越性时,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各国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要创造出必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显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当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等以后,世界上就形成了两大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现实,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某些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缓和社会以及阶级矛盾。这也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庞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科技发展、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低潮期。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既具有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又具有难以避免的历史长期性。这是符合一切新事物战胜、取代旧事物的共同规律的。
(七)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1.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社会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矛盾。这些原则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证实、丰富和发展。
2.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主要内容
l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l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l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l 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l 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l 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l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l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l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散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六、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一)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态度
l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l 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l 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他既坚持了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在分析矛盾特殊性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为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复杂的事物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自身特殊的矛盾。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