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理论知识这么强的著述《戏剧学》,除了个别的戏剧作品,由于没有看过所以对文本的分析很茫然外,其余的部分还是真的喜欢。特别有一讲述陈多先生和李渔的文章,尤为喜欢!如果早些年看见,亦或加之身体无恙一定会选择这个专业的。只因为这个人和李渔的故事。
开始喜欢看的原因是,陈多先生1928年出生洮南。洮南的名人不多,吴俊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人物,也想着老时住着那样的院子,可是如今也变成一饭店了;还有一个某官;还有在一中上学时,有一作家,在去世时把一生所爱的书捐献给一中,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与感恩;再有就是今天看见的陈先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来。陆游的感叹竟成为陈多的写照。对于艺术尤为喜爱。在这方面很早就显露出来兴趣或者是母亲的遗传,或者是那位办教育的曾祖母的隔代影响。在自己家里,建有戏园子。由此看来,男孩儿可能承母系的品质的缘故。陈先生很小的时候就留恋于戏院。他生活在北京的环境也提供了满足他兴趣的机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1957年打成右派,对于年轻的陈先生就未尝不是命运对她的关照。为了让他能够在戏剧里远航必须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正是磨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治学的道路上,可以写概括为:怀疑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独立的判断。这也是戏剧之学的基本态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陈先生的先师李渔,也是他的精神知己。人生朋友很多,知己难遇,精神知己更是难求。
原来讲《声律启蒙》时,对于李渔没有涉及,也没有记载这段。要不是看戏剧,还真不知道,在戏剧上也有建树。
李渔是一个“戏子”型的真正的大戏剧家。书记载,李渔为了吃饭和享受问题,东奔西驰不顾风节,完全抛掉了书生本色。品行不足道。甚至是一个有文无行,可嗤可鄙的人!”
然而这些不依传统的人,有太多的独立见解,对一切事物有太深的感觉,所以得不到正统派批评家的喜悦,这些人因为太好了,所以不能遵守道德,因为太有道德了,所以在儒家眼里都是不好的。一个正统身份的人,从事现在的“戏子”。多少带具贬义的成分。犹如现在的小孩不好好念书。让我突然想起了金庸笔下的黄药师人称“黄老邪”,未必是真邪,只是他的想法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李渔是一个超越其时代集传统社会观念而具有充分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家。我大可想象一下,他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渡劫的哈哈!他是一个真正懂得戏剧艺术的文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说,陈先生的内心是苦难的,但它从来不对任何人诉说,只留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如果早点知晓陈先生,会选这个专业也未可知。喜欢他对李渔的分析,进而对李渔也产生了敬意。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