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 看见孩子 >:我不再偷偷溜,孩子上幼儿园终于不哭了

把孩子送幼儿园时,他抱着你腿死活不放,哭得撕心裂肺;

你去上班,他扒着门缝喊 “妈妈别走”;

哪怕只是去趟超市,留他跟奶奶在家,也能哭到嗓子哑 —— 

你试过偷偷地溜走,也试过哄着他说 “妈妈马上就回来”,但下次要分离时还是照样闹。

你有没有为孩子的 这种“分离哭” 愁到头疼?认为孩子 “太黏人了、不独立”?

共读《看见孩子》第20天,《实战篇》里告诉我们:

孩子害怕分离,不是不懂事,是他觉得‘爸妈在,才安全’。我们不用逼他‘勇敢’,而是帮他把‘安全感’装心里,分开时他才不会慌。

一、别再怪孩子 “黏人”!他哭着不让走,是在找 “安全感”

你认为孩子抱着你腿哭是 “故意添乱”,其实他心里在说这 3 句话:


“妈妈走了,会不会就不回来接我了?”

“这里都是陌生人,没有你在,我好害怕。”

“我还没准备好一个人待着,再陪我一会儿好不好?”

就像书里的韦斯利,明明之前很期待上幼儿园,真到分离时却崩溃大哭 —— 他不是 “变卦了”,是突然要离开熟悉的爸爸,面对陌生的环境,他的 “安全感光球” 突然碎了。

就跟我们小时候被爸妈留在亲戚家,会偷偷躲起来哭,那时我们怕的不是 “见不到爸妈”,是怕 “爸妈不要我了”,孩子现在也是这样。

二、3 个小方法:不偷偷溜走,让孩子笑着说 “再见”

不用怕孩子会“一直依赖你”,用《看见孩子》里的方法帮孩子把 “安全感” 装心里,分离时慢慢不哭闹:

① 提前跟孩子 “聊分离”,别藏着掖着

如果孩子下周要上幼儿园,提前一周就跟他 “剧透”:

“再过 3 天,你就要去幼儿园啦!那里有会唱歌的王老师,还有能搭高高塔的积木,中午还能跟小朋友一起吃香香的米饭。每天早上妈妈送你到门口,跟你说‘再见’,然后你在幼儿园玩,等下午太阳快下山时,妈妈就来接你回家啦。”

还可以给孩子看幼儿园的照片、老师的视频,甚至提前带他去幼儿园门口转一转,让他知道 “分离不是突然消失,是有固定时间的”。

邻居给要上幼儿园的儿子还画了 “分离流程图”:起床→吃早饭→送幼儿园→妈妈上班→妈妈下班接他,他的儿子每天看,分离时哭闹少了很多。

② 搞个 “简短告别仪式”,别拖拖拉拉

分离时别磨磨蹭蹭,定个简单的仪式,比如 “抱一抱 + 说句话 + 挥挥手”:

“来,妈妈抱一下我的小宝贝(抱 10 秒),妈妈要去上班啦,晚上回来给你讲绘本(认真说),跟妈妈挥挥手说‘再见’(笑着挥手)。”

说完就转身走,别回头 —— 你越犹豫,娃越觉得 “只要我哭,妈妈就会留下”。

书里的杰夫给韦斯利设计了告别仪式:抱一抱,说 “爸爸会回来接你”,然后把他交给老师,果断离开,慢慢韦斯利就适应了。

③ 给孩子带个 “小念想”,让他觉得 “你没走远”

让孩子选一个他喜欢的小东西带在身边,比如:

一块带着你味道的小毛巾(晚上睡觉你盖过的)

一张塑封的全家福,告诉他 “想妈妈了就看看照片,妈妈一直在里面陪着你”

他最喜欢的小熊玩偶,说 “小熊会像妈妈一样,陪你在幼儿园玩”

这些 “小念想” 就像孩子的 “安全感小钥匙”,能帮他在陌生环境里找到熟悉的感觉。

我同事给女儿准备了一个小发卡,说 “这是妈妈送你的‘勇气发卡’,戴着它,就像妈妈在你身边一样”,女儿上幼儿园时天天戴着,分离时哭闹少了很多。

三、现在就可以试:跟孩子玩 “分离小游戏”

不用等到 “下次分离时”,现在就跟孩子可以玩起来:

拿两个玩偶,一个当 “妈妈”,一个当 “宝宝”,玩 “妈妈去买菜” 的游戏:“宝宝,妈妈去买你爱吃的草莓,10 分钟就回来,你在家跟小熊玩好不好?” 然后 “妈妈” 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说 “妈妈回来啦,给你带了草莓”。

跟孩子约定 “短暂分离”:“妈妈去书房拿本书,2 分钟就出来,你在这里搭积木等我,好不好?” 回来后夸他 “你刚才自己搭积木好棒,妈妈不在也能乖乖的”。

慢慢的,孩子会知道 “分离是暂时的,妈妈一定会回来”,下次真要分开时,就不会那么慌了。

《看见孩子》里说:“好的分离,不是让孩子‘忍住不哭’,是让他知道‘就算分开,妈妈的爱也一直在’。” 

你不用逼娃 “一下子长大”,只要慢慢帮他把 “安全感” 装心里,他总会从哭着不让走到笑着说 “妈妈再见”—— 

被安全感填满的孩子,才敢勇敢地走向陌生的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