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字经典主题写作第8期“新”。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元旦当天,我给自己放了一个小假期,不是出去和朋友聚餐也不是在电子世界中放松神经,而是拿着水杯来到图书馆,不带电脑不带资料就是喝着温水,回忆2024年这一年甚至研究生这将近三年的得与失以及思考硕士毕业之后博士生活该如何做。
在十二月一直为申博而奔忙时我就发现硕士三年自己有些虚度光阴了,可能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是迷迷糊糊地在实验室里面按部就班地实验,却也没有太好的创新点也没有厉害的论文发表,一切都是很水的样子。而自己虽然看了自己感兴趣的书,听了自己感兴趣的课,但都浮于表面,长久不看就会渐渐被遗忘到大脑的角落,那么我开始反思,这么一个没有拿到结果的学习是学习吗,还是消耗光阴?曾经听一个长辈谈及,学习是要有价值的,而价值的体现最浅显的就是能否变现,能否为自己,为公众为世界造梦让对方付费。但如果只学不用,只停留在颅内自嗨,不表达不交际就是在虚度。我曾经一直不理解,甚至觉得如此这般功利心太重了有违我的做事原则,但是,在静思时,我好像顿悟了——知识的沉淀是重要的,但是那些学者、大家们依旧都是拿到结果的人,他们会致力于把自己的先进思想传达给不同的人,从而让大家从中有所提升。
所以,有了第一条结论:学习是为了用,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不是随意的学,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可以得到什么,要为拿到结果而学。
其实肆无忌惮地做着自以为感兴趣的事情,就好似灵魂脱离肉体,漂浮在虚无的世界中,冷静又冷漠地旁观着芸芸众生,好似体验了一把但实则只是看客。如同那天和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聊:每一场对话都是有独特的场的,只有这个磁场内的人彼此知晓其中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变化带来的含义,知道寥寥几字“嗯、呢、啊”等等语气词对对方带来的极大的鼓励和对自己向内探索的引导。所以,不参与,不融入不深挖永远不能够真正地深切体会那些现象背后的实质,眼见不一定为实只有用心感受才为真。
所以,有了第二条结论:要落入凡间,一同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会不同的小细节。要沉下心来体验,不能只求路过要真实经历,认真思考背后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我做了很多事也学了不少东西却仍然觉得空虚呢,其实我认为还是没有摸到本质,当事情都浮于表面只能用作谈资的话,是可悲的,自己的内心也会觉得这样是不是不好,一旦有个专业的人过来,是不是就会发现我的漏洞,是不是就会戳破我的虚张声势。
所以,有了第三条结论:结束浮于表面的遨游,要开始做到聚焦,聚焦于一个领域,聚焦于一个问题,细细剖析导致这个问题的诸多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努力做到纵向深挖,在不断拓展链条的过程中完成交互,让那些得以嫁接的东西可以编织成网。
在新的一年里,甚至是之后的四到五年里,我将开始聚焦于经济管理领域,以新的视角关注三农问题,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中获得新的知识与灵感,为好的产品能够被更多人知晓并认可,让农户可以得到真切的帮助和实实在在地提升生活质量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个目标可能有些难以实现,但是我认为与我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当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努力,终将可以以星火燎原之态实现我们的梦想。
而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我将对自己进行更为严格的约束:
1、认真品读,不是阅读,是要带着思考的品大家之作,领会其思想内核;
2、关注身体,注意尽量少吃外卖和垃圾食品,尽量食堂堂食,保证身体健康;每天进行适量锻炼,既能够保证身体健康也能够提高专注度;
3、事情优先级做好,不能什么事情都凑热闹,做最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与自己的规划路径不相符的事情就不做,要给自己更多的独处时间,学会放空,学会和自己交流,只有静思才能产生更多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