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悟】说明文,你敢这样上吗?

      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我们总是中规中矩的按照: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等这样的一套程序进行上课。

      我们试想,对于这些说明文知识我们是不是每节课都在重复教?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学的已经很好了?若每节课都这样上,孩子们务必感到枯燥,并且这还是停留在了只讲知识的层面,对学生的素养提升没有拔高。

    下面是余映潮老师的《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说明文教学设计你见过吗?

科学说明文

单元重点,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

教学创意

难文巧写、趣写。

科学说明文的高层次阅读能力训练

活动一、文意理解训练:巧写

默读全文,梳理整合,浓缩 《恐⻰无处不有》的主要内容。

全文观点句: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圈出第一个句话,作者开⻔⻅山提出科学原理。

全文结论句:南极洲恐⻰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圈出来最后一个句子,有观点有结论。

从“观点”到“结论”,中间需要举例证明。

请同学们动笔,根据课文内容写出这“中间”的内容。

最后做笔记:科学说明文,科普论文。我们刚才感受了科普论文的特点:有观点,有论证的过程,有结论。

活动二、据文阐释训练:趣写

“据文阐释”活动:即根据文章内容阐释表达目的,解说写作思路,说明文章顺序,解释事件原因等。还有,根据文章内容解说事物的特点、优点,解释文中的概念,介绍事物的成因、演变,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别等......

据文阐释要求:

1 有趣的 “泛大陆”

2 南极居然有恐⻰化石

3 喜⻢拉雅山脉的形成

4 南极曾经温暖过

写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分别布置任务,六分钟写作开始,答案全在课文内,要组织好你的语言,把观点亮出来,把层次表达清楚。

小结:据文阐释

利用课文 《恐⻰无处不有》中简介的“板块构造”理论,我们亲自阐释了一些事理。

据文阐释

我们还可以从读写结合的⻆度,尝试阐释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地质现象......

课堂结语

思维训练 语言训练

作业:

为什么要先介绍泛大陆的形成?


我的感悟:

1.余老师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没有出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而是抓住本篇文章的科普论文这一特点,通过两次微写,对学生进行了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训练。不得不说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极“奇”

2.活动一、文意理解训练:巧写。余老师运用巧写活动让学生提取信息,掌握课文内容,通过浓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还让学生了解了科普论文的一般特点:有观点,有论证的过程,有结论。不得不说这个活动的设计极“巧”

3.活动二、据文阐释训练:趣写。这个活动,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需要再整合,还要注意文章内容上下联系,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阐释时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活动一中学到的科普论文的一般特点。不得不说这个活动的设计极“趣”。

4.余老师总能把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在真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思维,提升能力,落实素养,不得不说余老师的活动设计手法极“高”。


        所以,老师们,对于说明文教学,你敢这样上吗?关键是你会不会这样上?你这样能不能上成?

        跟着余老师继续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