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哪一本书让你感触最深?(原问题)
最近又看了遍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本想就此做个分析,有人在论坛上把他老人家骂了个狼藉一片。
就我的观点,唯有尖刻更见真奇,唯有悲观,更显深邃。且不论人家是否真的属于悲观的行列,就像有人妄自揣度王阳明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一样。我所说的是,他所列举的事实,并不是一个人的一生的写照,而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的存在。存在是否是真理,存在绝对是有合理的依存理由。
有的人说,他读《人生的智慧》,读得泪流满面,我真的相信,就我如此读过好多遍的人,再读一遍,也会为他思想的洞察和结语的精辟拍案叫绝,并且,为他深入的比照和暗夜里独自摸索而感叹。
不是时代对不起叔本华,而是叔本华太领先于他那个时代了。如果说,“书犹药也”,那么,就不是每一种药都适合每一个病人的,这得看他的体质和病情。并且,就是糖衣片,也有人喜欢红的,有人喜欢黄色的。
我也常常说,事实上真的读一本书,如果懂得作者一半的思想已经不错了,尤其哲学书籍。当然不反对人们一概以鸡汤论之,想当年杰克—坎菲尔德也不可能想象到,关于鸡汤会使人这么钟爱。
关于人,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呢?是身体和思想?还是外在财富和地位?还是你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是活的人,而是活成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样子,于是更加想活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样子,最起码不能差于别人心目中的自己,于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偶像活了。
人真正的谈不到爱,是因为没有达到爱的意识和爱的高度。于是,不懂得爱,更不懂得爱自身,呵护自己的思想,从而也呵护自己的身体。于是,拿外在的东西来标榜自己。诸如住别墅的张某某,开豪车的王某某,最起码也得是个牵名犬的邻家,要么是当什么什么的李姓女人……
这就是名号。名之未名,故而失去本身,因为对于名,我们固有的世俗流传的做法,越来越开始害了本体。等到那个某某某的人物去世,某某某也会去世了。因为没了载体。
叔本华对此深有剖析,首先我们是从群体剥离出来的,我们会感到冷淡,于是我们需要头衔或者名气来包装自己,要么是哗众取宠,要么是和名人称兄道弟。最后呢,终于我们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悖离了我们的真实。
想要的样子又是怎样?要么是贫穷的痛楚,要么是富裕的无聊。贫穷的痛楚更多因为本想达到而达不到以至于生出悲哀。富裕的无聊司空见惯,百无聊赖,对自己的戕害更加变本加厉!人就是自作自践的动物,因为有思想,人也是成就自己的动物,因为有思想。
透彻了,不一定悲从中来。像叔本华这样的,一生未婚,像叔本华这样的,一生事业迟暮得志,像叔本华这样的,一生与生身父母要么无缘要么远离,像叔本华这样的,“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他真的对人生剖析透彻,并且是“以无厚入有间”的,一生富裕的他,又是一生凄凉,早早就在人生的路的尽头开始等待了,“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并未碎”,因为他坚信“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瑾以此篇,献给那些爱读书者(不是读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