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三部读到最后一页时,我不敢往下翻,看过一遍电影,所以明白最后一个章节里是怎样残酷的真相。盯着最后一页,布里奥妮告别姐姐和罗比,打算起草信函,说出真相,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我停留许久之后,看到了最后。抑制许久的悲伤,在读到,「罗比·特纳于1940年6月1日在布雷敦斯死于败血症,塞西莉娅于同年的9月在贝尔罕姆地铁车站爆炸中丧生。那年我从未见过他们。」这一段时,终于克制不住。布里奥妮终于承认,没有信函说出真相,没有去见姐姐,甚至罗比也没能回到姐姐身边,他们一个死于大撤退的前一天,一个死于爆炸。她在小说里给了姐姐和罗比一个幸福的结局,却把真实的疼痛砸进读者心里。
在看电影时就认为后半段暗沉的色调很奇怪,罗比死的那天傍晚,他一个人对着天空,向自己,也向着远方的塞西莉娅反复地说着,“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过分的强调,悲怆的色调,内心已有预感,这恐怕不会是个皆大欢喜的故事。
看到一个读者评价说,电影与原著配合食用可致命。两者给我的泪点确实不同,在电影中,我隐隐预感到一切都是假的,即使看到最后两人在白色小屋中相逢生活,仍是觉得这大概只是其中一方的幻想吧,果不其然。我悲伤的是罗比和塞西莉娅在怎样的绝境中都不曾放弃的坚定,与大环境的挣扎,虽然堪称困兽之斗,无力且无奈,渗透绝望的命运感。而阅读原著时,我明了两人虽分隔两地,但彼此的心是坚定的,我等着你回来。Come back to me. 直到看到冰冷的现实,才禁不住流下泪来。一切都为时已晚,就算布里奥妮去到姐姐的住处打算写信坦白真相时,也已经是在罗比死后了,罪已无可恕。
电影与原著两者相互补充,在原著里,很多看电影时感到奇怪的地方得到解释。塞西莉娅和罗比之间奇妙暧昧的情愫充分展现,虽然只是水池、藏书室几个场景的变幻,从几个人的心理着手描写,年轻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渐渐展现。只是那个自认为了解一切的愚蠢少女,怀着一颗保护姐姐的心,和几许自己都未曾发觉的气急败坏,从前仰慕的哥哥竟然是个色狼,对姐姐图谋不轨。还有他们那个成熟的世界,从不向自己开放的世界。对姐姐的爱,对罗比的喜欢,一切酿成罪孽。而当书中,不再以罗比称呼男主角,而是冰冷的特纳,便是一切都转向残酷冰冷的现实的时刻。
同样也是爱,让他们一夜成长,塞西莉娅不再迷茫,不知所措,在爱人被无知的妹妹污蔑狼狈入狱后,她搬出家,与他们断绝关系,成为一名护士,独自而倔强地生活。而布里奥妮,长大以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罪业已经酿成,无法挽救。她只能通过惩罚自己来获得少许心灵的安慰。虽然我始终认为布里奥妮是个自私鬼,胆小鬼。看似自己放弃剑桥读书的机会,来到医院当实习护士,终日忙碌辛苦,但这未尝不是内心逃避的方式,来避免谴责。
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平静,打算重温一遍电影,感受爱的力量。赎罪教会我最多的反而是爱。为TA而活,堂堂正正地活着的爱。这份爱,是一位战士穿越陌生的国家,回到爱人身边的支撑;是一个大小姐斩断过去的联系,作为一名护士,一边照理伤兵,一边等着爱人归来的决心。
可我还是会怀念,怀念那个孤身走在丛林中,抽打着身边野草的小姑娘。怀念一身绿裙,抽着烟,从楼梯上缓步走来的西。怀念那年夏天,炎热的下午,塞西莉娅褪去衣裙,跳入喷水池,抱着花瓶走后,罗比是以怎样的心情,抚摸那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