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向“不愉快”的房间说“再见”了
——学用《断舍离》
周国平把《家》比作港湾,他说人生就像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就需要港湾。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去过很多家庭,房间里堆满了东西,根本不想进去,进去以后也不想在里面待着超过3分钟,空气中散发着霉味,心情极度压抑,时刻想着逃离。
我之前也有段这样的体验,因为白天工作忙,晚上带孩子,屋里乱到没有下脚的空间,结果那段时间心情也是糟糕极了,看什么都不顺眼。事后觉察不过两个原因,第一,要用的东西找不着,每天在翻箱倒柜上消耗大量精力,自控力下降,情绪处于失控边缘;第二,怨天尤人,责怪妻子怎么不收拾好房间,结果遭遇反抗,夫妻关系紧张。
怎么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给我们带来了解决之道,一切从改造“不愉快”的房间这个罪魁祸首开始。
《断舍离》不同于简单的收拾房间,而是要从源头上节流减少物品进入,是为断;从现状上改变扔掉没用的东西,是为舍;最终达到脱离执念的愉悦状态,是为离。
试想,如果房间里堆满了没有用的垃圾,所谓的收拾不过是把垃圾分类而已,家里依然是个垃圾堆,坏情绪仍旧停滞在房间里!如果房间里的东西少了,是不是更有收拾的动力呢?所以在收拾之前,要做的是坚决不能随便买、买、买!立即开始扔、扔、扔!(双十一前的警句啊!)
下面逐一拆解:
从源头上节流,就是购物时要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买,凡是要买的一定是必需品。我老爸买菜就是典型,如果有特价的蔬菜,他会买回来一大框,有多少呢?大约能够连续吃一个星期的量。然后接下来就是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我曾经最喜欢吃的菜一直吃到想吐为止,生活何来品质而言。(当然,从饥荒年代活过来的人,囤积以应对不测已经成为本能,可以理解)
不停的买、买、买,其实是不理智的行为,当然,菇凉们可能会说,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买、买、买,可是稍微往前想一步,如果买回来的东西堆在那里让人很烦恼,你还会去买吗?除非你家另有一个仓库,再请几个保管员。
从现状上改变,就是把没用的破烂处理掉。这一点很难,比不买还难!因为人类从原始社会就靠采集和收藏活了下来,骨子里就有囤积的基因,所以做不到也很正常。
《断舍离》里介绍了两个办法,一个是换主语。我们在处理物品时,看见铅笔、筷子就会想,“铅笔可以写字”,“筷子可以用来吃饭”,拿物品做主语,就把主动权交给了物品,自己变成了从属地位。换主语,就是把自己话在前面,想想,“我用铅笔写字”,其实自己已经好久没动笔了,留着这截铅笔还有什么用呢?想想,“我用筷子吃饭”,厨房已经有了十几双筷子了,那些旧得快发霉得筷子还不赶紧扔掉吗?
第二个办法是看现在,当我准备把一摞废纸扔卖掉时,家人说,这些纸可以留着打草稿啊!看似有道理,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没用它打草稿呢?现在不用将来就会用吗?将来是什么时候呢?如果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那还要让它一直占用这几千块钱一平方买来的房间呢?(好在本人在四五六线城市)衣服、床单也是,当年没舍得扔,想着有孩子以后可用来做尿布,在家里放了好多年,孩子出生后,却发现尿不湿比它们都好用!
在断和舍以后,才是开始收拾房间,也就是收纳整理。《断舍离》中给出了七、五、一原则,就是在密闭空间,比如大柜里东西摆放不要超过七成,便于物品的进出;在开放空间,比如碗架、餐具架等摆放不要超过五成,否则影响美观;在装饰性空间,比如展示架,摆放一成的精品就好了。
让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它的位置就像是它的“宿舍”一样,你可以拿出来用,但一定要让它及时回到自己的“宿舍”,否则一段时间后,房间又会进入乱到不想收拾的状态,你可以想像大学校园,晚上学生都不在床上睡觉是怎么一种混乱!
收拾的方法因人而异,我觉得标准有两个,一是晚上不开灯,也能随手方便地拿到要用的东西;二是你在外面,家人打电话问某个东西在哪里,你可以用简短的话语告诉他东西在哪。想想,这是多么好的感觉啊!东西就像《西游记》里位列仙班,众神归位一样美好,个个是精品,个个物得其所,个个随时能拿能用。
断舍离,这个离字最不好理解。其实,离是一种状态,就是通过动态的断和舍,达到离的境界状态。断舍离,遵循的是精简,留下的是精品,提高的是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做到了”断“以后,只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进到家里,如果你入手了新欢,就得把以前喜欢的东西扔掉,也就是”舍“,如此循环,留下来的东西品质越来越高,看书断舍离的层次也会随之提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过程中,你开始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要什么,学会了勇敢的面对”断“和“舍”做出自己的选择,逐渐脱离对物品和情绪的执念,达到了心情愉悦的状态。
生活在这样的家里,那真是幸福感满满啊!